秦兵马俑教案优秀13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
《秦兵马俑》教案 1
教材简说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义教课程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详尽地介绍了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众多的类型和他们各异的神态、特有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赞美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积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神态自若”“跃跃欲试”、“若有所思”、“惟妙惟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并应用相关信息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预设流程
流程说明:本教学设计以放学生独立走入文本——以原有认知经验为基础,结合自己所搜集的相关信息资料自读发现、自读体悟、自读品味,相互合作为主,老师只在学生探读疑难处、读悟重点处和读品关键处给予引导与点拨。
一、以预
1、了解学情,研读课题。
从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入手,营造初读交流的氛围:从你们的眼睛和神情看,预读了课文19课《秦兵马俑》(板书课题),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是这样的吗?
先引导学生读题(可相机出示挂图),并让学生说出对课题的理解(注意弄清“俑”的意思),再交流预读的突出感受。
2、畅谈感受,板书词语。
在交流感受时,可让学生板出自己概括的重点词语,如: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世界第八大奇迹”等。从整体上基本把握课文。
老师在学生充分畅谈的基础上因势点化,抓住“举世无双”“世界第八大奇迹”等相关词语切入,引学生自主探读课文。
3、从读强化,检查识字。可用生字片了解并巩固识认。检查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多笔画字(如“瞰”、“率”、“靡”、“魁”)辨形认读,要求读正确。
二、以自读为重点,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精彩。
1、读出理解(重在读懂):鼓励学生选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读书,并提示学生用好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图片与信息读懂课文,注意发现并积极向自己提出问题。在充分自读中主动找同学交流互助。
2、读出见解(重在品味):点拨学生在读中注意图文结合,并在自己认为印象深刻和最能吸引自己的句段处多读多品多想,对精妙的词句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与发现。如“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是承上启下句、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其中三个词点出了秦兵马俑的'突出特点);又如第9自然段中的排比句;再如“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的“绝无仅有”等。
3、读出心声(重在体验):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用声音读出自己的惊奇,用情感读出自己的赞叹。找伙伴读,互评互促,入情入境。
4、调整板书(整体构建):从总体感受入手,老师和学生一起将板书进行调整。可先将“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等重点词重调于课题下面,再将“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板开(或横板或竖板),再让学生归类调整词语。重在强化学生对秦兵马俑特点的把握和对美的语言的感受。
三、以展读为焦点,让学生直抒心中的自豪。
1、自由选择,尽情诵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想读哪段就读哪段。读中注意引导学生精要地进行体验式点评(即评、读、悟、想相融合):听出了什么味道?还有想读出自己不同感受的吗(主要指向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参与:我认为他读得不够气势,请听我读这句话!这两个词突出了……的威武,我觉得语气可读得更突出一些,等等。
读中图文结合,多形式互动结合,同时注意观照黑板上的板书。
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兵马俑宏大的气势;第四——八自然段主要读出各俑不同特点的威武、敏捷与勇猛;第七自然段重点抓住几个排比句,读出品评的韵味,读出入境的想象。首尾段则要充分读出自己的赞美、惊叹与自豪。
(如果学生选择以解说形式展示,更要鼓励。)
2、自主积累,主动延伸。一是读背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和摘抄好的词句;二是准备以导游形式,将课文(或某一内容)编成导游词,结合搜集到的兵马俑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回家后向家里邻里等周围人介绍兵马俑。
《秦兵马俑》教案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兵马俑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意思: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朗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姿态。
(5)写武士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
(7)写车兵俑姿态。
(8)写* 手姿态。
(9)写马俑姿态。
(10)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1)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是的。
5、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将3至10节归并在一起。引导学生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四、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
(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指导写字
1、老师示范。
2、学生描红。
六、作业 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课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兵马不仅俑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
兵 马 俑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将军俑 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 威武凝重
骑兵俑 勇猛善战
兵车俑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 俑 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
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三、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是的。")
2、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
3、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四、总结课文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秦兵马俑》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与各种兵俑的神态,使学生初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题
导入:
同学们,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参观了位于西安临潼的兵马俑后感慨: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今天,我们也去参观一下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
1、课件播放图片:
说说你看了图后有什么感受?
2、带着你的这种感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想想全文主要介绍了兵马俑的什么?找找哪一段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
2、学生汇报:
出示第3段: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3、指名读:
说说宏大,鲜明的意思。
(宏大:巨大,宏伟。鲜明:鲜活。)
三、研读主要内容
1、课文哪里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哪几段介绍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学生汇报。
3、过渡:
让我们先睹为快,一起走进兵马俑,去仔细看看这些神态各异的兵马俑吧!老师这里有个要求:
(出示课件)
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4~8小节。
思:想想这几段共介绍了几种兵马俑?
议:向同桌说说你印象最深的是哪种?为什么?
4、交流汇报:
⑴ 将军俑:说说自己对将军俑的印象。
随机理解:身材魁梧,昂首挺胸。
⑵ 武士俑、骑兵俑:说说自己的感受。
⑶ 陶马:指名读。
闭上眼睛,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用鼻子闻一闻,你似乎又闻到了什么?
5、小结:
对呀,那一匹匹战马,似乎让我们闻到了浓浓的硝烟味。让咱扪连起来读读这句话。
6、古代的工匠们把一个个兵马俑制作得像真的一样,作者又写得如此栩栩如生,那同学们也要读得活灵活现。全班齐读4~8小节。
7、哪里看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相机理解:鸟瞰,统率,南征北战,所向披糜。
师:当我们站在巨大的兵马俑坑前,放眼一览那威武军阵时,都会为之惊叹!你能读出自己的这种情感吗?
8、齐读第二段。
过渡: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两千年前的古代大军阵,他们军容严整,气势雄伟。
(播放军队混战声音)
9、当你站在巨大的兵马俑坑前,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如此威武雄伟,你心中最想说什么?
四、总结
1、是啊,这一行行的金戈铁马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文明的象征!当我们面对着这些古老而又雄壮的建筑时,不禁让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是那么自豪!那么骄傲!
2、出示:
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3、齐读李光耀先生的这句话。
课文《秦兵马俑》教案 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投影、挂图、录音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1974年春天,在西安临潼,当人们掘开那厚厚的黄土,发现了一支沉睡了千年的军队,震撼了整个世界,这就是
(板书:秦兵马俑)
(师: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秦”字的最后一笔是“、”。这里的“秦”字就是指“秦朝”。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秦国。可是,同学们知道这里的“兵马俑”是什么东西吗?指名说)
2、齐读课题。(理解了课题的意思,让我们一起读读课题)
过渡:法国前总理希拉克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秦兵马俑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就让我们一起到这个神奇的地下王国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指名读自学提示。
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思考:读了课文,秦兵马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在书上写下你的感受。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老师从课文中找出了一些四字词语(出示词语灯片)认识吗,谁来读读?(指名读,提醒:读出词语的韵味
师评价)
(2)、我们一起来读,你能从这些词语中发现什么规律?(指名说)
(师评价:同学们真是有心人啊!)
3、指名交流:读了课文,秦兵马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领会过渡段的作用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具体介绍兵马俑的哪两个方面?能到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吗?
2、生朗读思考,指名说,(出示: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齐读
3、读了这句话,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兵马俑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方面是(齐说)
第二方面是(齐说)这两个特点作者是用哪对词巧妙的连接起来的?(不仅、而且)
在我们要讲清楚一个人或一事物的两个特点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生说“不仅、而且”)那么,请你想想你怎样介绍好你喜欢的人或事物的两个特点呢?
4、再读过渡段,浏览全文,思考:这段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指名说)
小结:过渡段既能概括上文,又能引起下文,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又是一种巧妙的写作方法,所以我们在阅读写作中要重视运用。
四、精读第二段,感悟“规模宏大”
1、仔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第一句话在这一小节中有什么作用,划一划能看出兵马俑规模宏大的语句。
2、指名交流,出示前四句话
3、自由读句子,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兵马俑规模宏大的?指名交流(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相机出示挂图
4、指名读(你能通过朗读让人感受到兵马俑规模宏大吗?愿意读给同学们听吗?)
5、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你会有什么感受?(或对着这幅画,对着这段文字,你想说什么?)师小结:是啊,我们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6、齐读游人的反应(出示: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7、“折服”什么意思?这是一句双重否定句你能换一种说法吗?
出示: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师:这两种表达,�
《秦始皇兵马俑》 教案 5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
2、理解“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也许”、“似乎”词语的意思。
3、能学习第四自然段对兵马俑神态的写法,进行仿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
难点:能学习第四自然段对兵马俑神态的写法,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
有关兵马俑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师: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然而在沉沉的地底下,却冲出了一支古代帝国的雄兵,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深入研究3、4自然段,领略一下秦始皇兵马俑的风采。
二、 学习三四自然段
1、自由读三四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简要概括(板书:阵容 神态)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就让我们先下到坑内,先近距离观察一下这些秦俑的风采吧!
(2)齐读第一句话,理解“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3)指导朗读:古代的雕塑家们把兵马俑雕得像活的一样,高明的作者又把它写活了,我们能不能把它读活呢?
(4)自由练读,重点读喜欢的兵马俑的句子。
(5)汇报:
A、有的兵俑,留着胡子,虎视眈眈,神情十分严肃,这也许是久经沙场、屡建战功的老战士。
这个老战士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猛)哪个词可以看出来?(虎视眈眈)
B、有的'兵俑,束着头发,一脸稚气,这可能是刚入伍的新兵。
大家喜欢这样的小战士么?喜欢他的什么?读出小战士的活泼、稚气。
C、一匹匹战马,膘肥体壮,竖耳瞪眼,似乎在倾听雄壮的号角声。
要读出战马的什么?理解“膘肥体壮”“竖耳瞪眼”。
(6)我们连起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再来感受一下这些栩栩如生的兵马俑。齐读。
(7)师:听你们读得这么有滋有味,老师也想读,可以么?
(8)师读,故意少读“似乎、也许、可能”。
(9)老师这样读可以么?为什么?(有这些词说明是猜测)
(10)出示几幅兵马俑的图片,问:你能不能学着作者的样,通过仔细观察这些兵马俑的外貌、神态来猜测呢?注意要用上“似乎、也许、可能”。
(11)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2)交流汇报。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这些兵马俑不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当你看到军阵精妙的布局时,更会为之惊叹!
(2)齐读第四自然段。
(3)读了这段话之后,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么?准备怎么介绍?
(4)学生准备介绍,要求用不同方法,如画图介绍、朗读、复述、也可以小组合作表演等。
(5)汇报。
三、总结
师:这一列列、一行行的金戈铁马,再现了秦皇朝当年兵强马壮、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威震四海的壮观场面,真不愧为——世界八大奇迹(师板书,生齐说)
《秦兵马俑》教案 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凭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加深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思考和发现。
2.初步对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和本表达特点进行体会、进行揣摩。
3.领会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体会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一、导入课题,激发情感
1.同学们,祖国60华诞国庆大阅兵大家观看了吧,那真可以称为雄壮之师、威武之师。你们见过一支地下的军队吗?这是一支“举世无双”的军队,它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于1974年苏醒了,它就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见过它的人,都好似穿越了时空隧道,将人们带到了秦朝的古战场。它一出世,就被誉为“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2.板书课题。
“俑”就是古代殉葬用的人形或兽形物,多为木制或陶制。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兵马俑的?
会读书的孩子,总是善于发现。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全文,找一找,划下来。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句子一方面介绍了规模宏大,另一方面介绍了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是的,兵马俑大到整体的军阵阵容,小到个性鲜明的各类型兵马俑,都是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
三、学习“规模宏大”部分
1.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到规模宏大?抓住它,想象气势,然后读出来。
2.汇报:“宏大”就是宏伟壮观,气势磅礴。作者是怎么介绍的?
●预设一:抓住数字体会宏大。
⑴面积大:“20000平方米,相当于50个篮球场那么大。”
如果对篮球场还有些陌生的话,与我们的教室相比照,教室约50平方米,那么相当于多少个?(约400个教室)
数量多:“近8000个”“6000多个”组成巨大的长方形军阵。
(同学们,用数字来说明是说明文中常见的,但我们读的时候,别让它一晃而过,也应该让它和我们熟知的事物比照一下,就更能体会到它的宏大了)
⑵请同学们强调着数字来读一读,读出气势来。
●预设二:巨大的拱形大厅整体的阵容
(1)通过“巨大”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到规模宏大。
⑵出示图片,身临其境。
随机了解:什么感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震撼)
⑶出示文字,指导朗读:
“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真像是当年秦始皇统帅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似有千军万马铺天盖地而来之势。)
四、学习“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部分
1.课文介绍了几种俑?
补充:据资料介绍,光军吏俑就分为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和下级军吏俑;士兵俑又分为骑兵、步兵俑、车兵俑等,书上的插图叫跪射俑,还有叫立射俑,真是“种类众多”。
小结:同学们,查阅资料,掌握更多的资料对于我们学习课文、深入理解会有更大的帮助。
2.秦兵马俑的魅力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取胜,更在于它那“千人千面”的雕塑艺术。课文中说他们“个性鲜明”。
●“个性鲜明”,“个性”是指性格、气质。这些俑不能动有不能说,你怎么能感觉到他们不同的个性?(通过他们的神态可以感觉到)
●出示课文第8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动作,选择一个读给大家听。
●出示句子,去掉“好像”的后半句,进行比较。体会在描写时联想的作用。
●师生合作读,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感受联想的表达效果。
这一段有个表达方面的特点,即:先写了作者的所见,之后又加入了作者的联想,正因为有了联想才让我们读课文时,觉得兵马俑像活了一样惟妙惟肖,似乎有了盔甲之寒,有了肌肤之温,有了一颗砰然跳动的心脏,有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神。
五、引读最后一段升华感情
1.以引读的方式:
怪不得,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是因为(文章最后一段)。
怪不得,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是因为(文章最后一段)。
秦兵马俑的经久魅力在于它雄浑博大的宏观场面,在于它栩栩如生的精雕细刻,让我们共同赞颂:(文章最后一段)。
2.小结: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名为《苏醒的地下军团》,你会了解更多的秦兵马俑的情况。
《秦兵马俑》优秀教案 7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⒈凭借课文的语文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⒉联系课文内容领会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⒈出示图,师问:这是什么?教师板书课题:秦兵马俑。
⒉把你知道的秦兵马俑的有关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二、学习第四九自然段。
⒈兵马俑有哪些类型?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呢?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自学要求:
①读一读,圈出表示外貌、神态、动作的词。
②议一议,你喜欢哪一类兵马俑,为什么?小组交流。
③演一演,根据书上的描写做一个动作,其他同学猜猜演的是什么俑。
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小组学习。
⒊交流。
三、学习第十自然段。
⒈学生默读,用横线画出表示神态的词。
⒉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四、导读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体会、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
六、作业:
⒈依照文中的过渡段练写片断。
⒉搜集秦兵马俑相关的课外资料。
板书:
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
(恢弘气势)(惟妙惟肖)
举世无双享誉世界
秦兵马俑教案 8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策略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识记“吏、戈”等字形,读准“干练”“战车千乘”等词语。联系语境理解“所向披靡、惟妙惟肖、举世无双”等词语的意思。
2、在读中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说明事物的方法,了解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产生民族自豪感。
【参考话题】
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尽可能地运用文本的语句,融入自己的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兵马俑做具体的介绍。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前置性作业:
1.我来学习七彩词语。2.我来朗读课文。3.我来理清课文脉络。4.我来搜集有关资料:秦兵马俑。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师:同学们,听说过世界上有八大奇迹吗?哪位同学能说说呢?
(学生回答,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提示。)
师:世界八大奇迹指的是埃及的金字塔、亚历山大港灯塔、爱琴海太阳神像、奥林匹亚宙斯神像、阿尔特米斯月神庙、摩索拉斯陵墓、巴比伦空中花园和秦始皇兵马俑地下军阵。现除埃及金字塔和秦始皇兵马俑保护室完好外。其余六大奇迹已经毁坏。我们来看几张兵马俑图片。
2.教师展示兵马俑图片。
师:同学们,2200多年前,秦始皇动用70多万刑犯,耗时38年,修建自己的陵墓。作为统一六国的皇帝,他在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留下了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板书课题:秦兵马俑:)如今已成为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这个神奇的地下王国看一看吧,读题:秦兵马俑
3.知道“俑”是什么意思吗?
4.“秦”指秦代,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马的偶像。
(二)初步感知秦兵马俑形象
1.通过预习,你对秦兵马俑有了哪些了解?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可以是收集的资料,可以是书上的介绍。)
2.你们能用一个词说说你所了解的秦兵马俑吗?
3.课文中有许多描写秦兵马俑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词语)
举世无双 享誉世界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军吏士兵 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身材魁梧 身披铠甲 铜戈利剑 昂首挺胸 神态严峻 久经沙场 足蹬长靴 目光炯炯
跃跃欲试 撒开四蹄 微微颔首 勇武干练 殊死拼搏 战车千乘 惟妙惟肖 绝无仅有
[理解“吏”;理解“乘”;理解“靡”;*读准“魁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课文,想一想这里的哪些词语能概括秦兵马俑的特点。试着来填一填下面的句式。
秦兵马俑不仅 ,而且 , 。所以它是 的珍贵历史文物。(用上以上的四字词语来说一说,鼓励学生多种方法。)
《秦兵马俑》教案 9
课前分析:
教材分析: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学内容,本案例是第二教时,教学目标是通过文本的诵读感悟,理解兵马俑众多的类型、鲜明的个性,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以及古代劳动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特别是农村孩子,对秦兵马俑的了解很是肤浅,有的甚至从未接触。因此,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但是,由于计算机的普通教育,学生们已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所以,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对学习本篇课文可行而必要。
教学思路:
首先播放秦兵马俑的视频录像,使学生初步感知兵马俑,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接着借助网络,让学生观察类型各异、惟妙惟肖的兵马俑图片,展开丰富的想像走近一个个兵马俑,聆听他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思想,触摸他们鲜活而灵动的内心世界;最后,播放规模宏大的俑坑视频,诵读抒情的文本,展开网上对话交流,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网络多媒体教室、《秦兵马俑》专题学习网站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谈话激趣
教师行为:
1、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段秦兵马俑的视频请大家欣赏,思考:看了录像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播放录像。
学生行为:
1、观看视频录相。
2、交流感受。
小结:法国前总理希拉克看了兵马俑后,不由赞叹:“这是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迹”。许多来中国的旅客都说:“到中国不到西安,等于没有到中国;到西安不看兵马俑,等于没有到西安”。秦兵马俑之所以能得到这么高的赞誉,除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与神态,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 二]合作探究、学习文本
(一)学习3-9自然段,感受兵马俑的类型
教师行为: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3-9小节,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在这些众多的兵马俑中,你对什么俑最感兴趣?
(教师行间巡视,提醒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引导学生讨论:课文写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按照学生的发言,依次点击网络课件出示“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的图片,让学生感知各种类型的兵马俑)
3、这些兵马俑,每一件都惟妙惟肖,请“打开《秦兵马俑》专题学习网站”,进入“兵马俑的类型”学习版块,图文结合,观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兵马俑,思考:你对哪些兵马俑感兴趣,它们有些什么特点,由此你想到什么?
(学生可自己单独思考,也可邻桌讨论,还可下位互相交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心情愉快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4、播放秦军勇猛的作战视频录相。
学生行为:
1、借助网络,图文结合,自主、合作学习各种类型的兵马俑。
2、大组交流。
①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的特点;
② 学习文本的感受。
(一、兵马俑高大威猛、英勇善战、类型众多、分工明细、训练有素,二、作战一定百战百胜、所向披靡。)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教学优势,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理解文本、获取知识、形成情感的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
(二)学习第10自然段,感受兵马俑的神态
教师行为:
1、一个个兵马俑是一件件的艺术珍品,走近他们,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呼吸,感受到他们鲜活的思想。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十小节,思考:课文写了哪几种形态的兵马俑?
2、组织学生进入“兵马俑神态”学习版块,观察神情各异的兵俑。
3、引导学生依据文本句式进行补白:还有哪些神态的兵马俑。
学生行为:
1、朗读课文,感知神态各异的兵马俑。
2、到“图片库”中找寻文本描写的四种神态图片,逐一交流。
3、借助图片资料,仿照课文句式,补充“……”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美读课文。
【设计意图:利用网络课件,让学生“走”近一个个兵马俑,认真观察他们的神态,展开丰富想像,触摸它们的呼吸,聆听它们的声音,感受它们的思想,努力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
(三)学习11自然段,感受兵马俑的辉煌
教师行为:
1、播放兵马俑军阵排列录相;
2、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录相,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行为:
1、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体会。
3、齐读课文:秦兵马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设计意图:视频欣赏与文本朗读结合,再次感悟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众多的类型以及个性鲜明的艺术特色。】
[三]、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教师行为:
1、老师带来了秦兵马俑的补充资料以及一些相关网站,请大家点击浏览。
2、阅读完毕后,思考: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登录“在线交流平台”,将自己的话发表在论坛里。
学生行为:
1、浏览网站“知识拓展”学习版块。
2、在线交流。
3、学生办“兵马俑手抄报”或“兵马俑电子小报”
【设计意图:发挥网络独具的互动功能,引导学生在线交流、尽情倾吐,在相互的交流、探究中,加深文本的理解。】
二、教学反思
1、网络环境有助于学生新知的学习。农村孩子知识面相对来说比较狭窄,对出土于西安临潼的兵马俑更是知之甚少,即使了解,也只是电视或读物中偶有耳闻,多半肤浅而零碎;而凭借网络,就会使遥不可及的兵马俑以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为文本的学习提供了条件与基础,对于阅读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网络环境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实践,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它通过丰富资源的提供、良好交互平台的搭建,学生在理解文、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学得主动、轻松、愉快,完全摒弃了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案例中对于秦兵马俑多种形态的自主点击欣赏,拓展延伸中的“补充资料、网站”“交流平台”的构建,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文本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
3、主题学习网站是开展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的极好方式。纷繁、浩瀚的网上资源对于小学生来说,毕竟难于甄别与取舍。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效率,教师课前将网上的相关资源进行搜集筛选整理,并制成基于课文的主题性学习网站,十分必要。如《秦兵马俑》一课的教学,主题性网站的建设,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当然,网站的建设,要注意教学资源的丰富性、针对性、有效性,还要注意它的互动性,使其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只要这样,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实践就会彰显出灿烂的丰采与魅力。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10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阅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是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为了突出这个教学重点,我让几个去过兵马俑的同学各选一个方面自己设计学案,利用当时的照片,当导游给大家讲解自己眼中的兵马俑。边阅读文本边回忆情景,把同学们带到西安,带入那个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同时,我也搜集了几张有代表性的兵马俑照片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兵马俑的特点和有效进行学生、文本、教师对话提供了平台。
感受兵马俑的威武气势的部分,课文语言丰富多彩,气势豪放。在欣赏完图片之后,让学生反复品读,细细琢磨,边读边想象,在画面与文本之间感受兵马俑威武凝重的气势。
《秦始皇兵马俑》教案 11
一、整体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壮观”、“栩栩如生”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3、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⑴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的价值。
⑵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主要内容。
三、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释题,课件导入,初步感受秦始皇兵马俑的壮观;初读课文,加深印象;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切实感悟秦佣的特点。(重点为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复习回顾,加深印象;学习余下的课文,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在考古的价值;整体理解课文,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主要内容;读写结合,课外延伸。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能审清题意,初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第3自然段的写作顺序和作者观察兵马俑阵容的顺序。
2、情感目标:
通过情境的创设,朗读的体验,切实感悟秦始皇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威武雄壮的阵容。
3、过程与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营造氛围,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体验文本、自主学习,从而能切实感受秦始皇兵马俑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切实感悟秦始皇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威武雄壮的阵容。
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1、导入:中国有一个奇观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你知道吗?
板书:世界第八大奇迹提问:秦始皇是谁?兵马俑又指什么?
2、师:围绕这个课题,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引入: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兵马俑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它为何会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去领略秦始皇兵马俑的神奇与壮观。一起看一段录象吧。
2、播放课件(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短片介绍),形成兵马俑的表象后,说说“秦始皇兵马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学生自学课文,要求:
(1)自学生字词,通读课文。
(2)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并想想哪几个自然段是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
4、检查自学情况(略)。
三、细读课文,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有的同学急于想知道、急于想看看秦始皇兵马俑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就让我们先下到坑内,去目睹一下这个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俑的风采吧!齐读第一句。师:什么叫“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呢?你会说吗?(指名交流回答)
2、师:古代的雕塑家们把兵马俑雕得像活的一样,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它们读活呢?自由练一练,重点练读你最喜欢的那个兵俑或马俑的语句。
交流朗读感受:(略)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根据大家不同的兴趣和对课文的理解,选择一至二项学习任务进行研究。有共同爱好的同学可坐在一起,好好合作研究研究。
(课件出示)重点研究:
(1)画、摆军阵图。(喜欢画画的)
(2)研究作者观察顺序、写作顺序,结合完成课后“习题4”。(爱好写作的)
(3)读出军阵的威武雄壮。(长大想当播音员的)
(4)
2、指名交流汇报:(略)
五、拓展文本,课堂小结:
1、拓展文本,深入体验。
2、师:小结(略)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 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兵马俑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金手指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从《社会》课上,我们同学一定知道,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它的开国皇帝赢政自命为“始皇帝”,威加四方。在他即位时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据说用了70余万刑徒,花了38年才修建完毕。
这座在今天陕西临潼县东南的陵墓的规模十分宏大,其中的兵马俑陪葬坑中有着数以万件的文物,尤以众多的兵俑、马俑、车马俑闻名于世。这些俑各具形态,个性鲜明。有身材魁梧、仪态庄严的将军俑,有体格健壮、神态严峻的武士佣,有身着短甲、紧衣束袖的骑兵俑,车马俑上的驭手和军士各司其职,弓弩手整装待发、随时准备战斗,马俑与真马大小相当,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
课文《秦兵马俑》将把我们带到那举世无双的珍贵历史文物面前,让我们饱览它们的精美,感受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文章先从兵马俑的影响以及它的所在方位写起,然后介绍它的宏大规模,接下来具体分类介绍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的兵马俑最后盛赞秦兵马俑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写秦兵马俑的价值和出土的地方。
第二部分是第2自然段,写秦兵马俑的规模十分宏大。
第三部分是第3~10自然段,写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第四部分是第11自然段,写秦兵马俑现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这篇文章多次在段落中出现总起句,使得文章的结构很清楚,条理分明。描写各种兵马俑的句子细腻、准确,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我们同学在读时要注意体会。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段欣赏
点评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
武士佣高1.8米左右,体格健壮,体态匀称。身上穿着战袍,套着铠甲,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一律挽成了偏向左侧的发髻。它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个个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态严峻,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
【欣赏】
课文的第2自然段围绕兵马俑规模宏大展开具体的介绍,第3自然段的前半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紧承上文,下半句“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则开启了下文,成为下文的总领。这一句在文章中起到过渡的作用,使上下文形成一个整体。
接下来,文章分别介绍不同类型的俑。作者在介绍时,先抓住特征进行描绘,然后根据俑的神态展开联想,使笔下的兵马俑活灵活现,如在眼前。将军俑“身材魁梧”,给人以总体的感受,“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则从穿着、动态、神情等方面具体说明,“戴”“披”“握”“昂”“挺”“站”等表示动作的词使用得很准确使读在头脑中可以勾出具体的样子,很形象。
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
在描写实景时展开联想
读了课文《秦兵马俑》,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为秦兵马俑的恢宏气势所折服,对秦兵马俑那众多的类型而赞叹。留在大家记忆里的,有各种类型的兵马俑的模样,而萦绕在大家心头的,则是兵马俑的的形象带来的远古气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这是因为作者在介绍兵马俑的时候,不仅对眼前的实在情形作了描述,还在描述的同时,展开了联想,营造出浓重的历史氛围。我们来看这些文字——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垂,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进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
请大家注意加点的词句,这些联想开去的词句给大家什么样的感受呢?是不是把大家带进了时光的隧道,仿佛来到呐喊声声的古战场,看到了秦国强大的军队?感受到他们身上迸发出来的激情与豪迈?如果没有这些联想,效果会怎样呢?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垂;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有的凝视远方……
感觉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有点乏味?没有了联想,文章也就失去大半的生气。我们同学如果有机会介绍描写某些有历史内涵的物体,千万不要忘了把你的联想和感受写出来哟!在描述物体外在形象的同时,加上联想,你的文字会摄人心魂!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作者通过文字为我们勾画出各种兵马俑的样子,你想浏览兵马俑的真正模样吗?你可以通过电脑上网,去网上看一看兵马俑的照片。
2、兵马俑如此恢宏,它享誉世界,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你还了解其他的奇迹吗?你可以和同学们组成探索小组,去找一找这方面的资料。然后在班上交流交流。
五、万花筒
相关资料
秦兵马俑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几个重点成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文感受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和鲜明个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探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初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他们民族自豪感。
2、学会分析课文结构,会使用课文中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写作手法来造句,写作文。比如、举例子、列数据、想像、排比、过渡句、前后呼应等。
三、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介绍背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1974年在我国陕西临潼东南秦始皇陵的骊山陵东侧,人们发现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从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精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就这样,气势恢宏、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被发现了!它们让生活在现代的人们领略到了几千年钱秦始皇率领千军万马统一六国、创造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宏伟场面。秦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便是介绍秦兵马俑的一篇佳作。现在请用学们看向屏幕,跟着老师齐读本课的题目,开始去领略神奇的秦兵马俑吧!(教师领读几遍)
2、学习生字生词
从刚才同学们整齐响亮的读书声中,老师体会到了你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相信你们一定是很好奇秦兵马俑到底是怎么样的,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能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吧?不过,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学习新课还要先学习生字生词才行。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来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这样,在接下来的课文朗读和学习探究中同学们才能更快更准的理解课文大意,解答心中存在的疑问。来看大屏幕。
(出示生字词)
可先询问学生是否会读,请同学们自己读一遍。老师针对学生读错的进行纠正。在带领同学们读一遍。学生再自己齐读一遍。
(出示重点词语)
询问学生对这几个词的理解。教师针对点评,在说出标准的解释。讲解完毕,学生再读一次,加深理解。
(二)课堂教学
1、朗读课文,解读课文
同学们,学习了生字和生词,大家都掌握了它们的读音和意思了吧?下面请打开课本,大声地、有感情的把课文齐读一遍。在读时要带着屏幕上的这几个问题,边度边思考,一会看谁能帮老师解答。(出示题目,引导学生开始读)。
给学生读完后自由思考回答,教师再点评,引导,讲解。
⑴这篇课文是以什么结构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总分总,三,位置地位、特点、概括)
⑵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那一段是对秦兵马俑特点的概括?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最后一段)
⑶哪一自然段说明秦兵马俑类型众多?这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第三自然段过渡段、承上启下)
2、详细剖析课文内容
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能理清思路,找出了课文的结构和重点段落,并大概的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秦兵马俑的特点。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进一步走进课文,详细分析秦兵马俑的特点,看看它们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具体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看看老师给你们的几个小要求、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9自然段。
②这几个自然段共写了几种兵马俑?
③每种兵马俑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自由读,老师让学生举手回答,或点名回答。注意适时适当的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相应兵马俑的图片和文字解说)。
齐读第十自然段,分析这一段的写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运用哪些描写手法?
(排比,想象,比喻。再让学生造句,指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加以运用,增加作文的文采)。
3、激发情感和想象
同学们都读了课文,大概的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跟老师欣赏了很多关于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图片。现在老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一听,你仿佛听见了什么?问一问,你又闻到了什么?自由跟同桌和前后桌的同学讨论,一会跟老师和同学分享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要尊重和肯定学生的想法,加以鼓励)
(教师小结)、是啊,同学吗的想象力都很丰富,能穿越千年,置身处地的感受到那时候的场景。那一匹匹战马,那一辆辆战车,还有那军容肃穆、整装待发的战士···似乎让我们看到他们在战场上英勇厮杀的壮观场面,让我们听到那响彻云霄的战鼓声和呐喊声还是闻到那浓浓的硝烟味儿。
我们因这如此宏伟壮观的场景而震撼,为我国古代人民高超的智慧和雕塑手艺而惊叹折服。下面,就再请同学们大声而有感情齐读课文,再次感受作者笔下那伟大而神奇的秦兵马俑。(读完后)同学们现在心情是不是很激动?很骄傲很自豪?是啊,拥有这么伟大的艺术珍品谁能不自豪呢。不只我们自豪,连外国的很多名人都对秦兵马俑高度赞扬!大家来看屏幕,读一下都有谁也被秦兵马俑的魅力折服了。
(出示收集到的一些人对兵马俑的评价语)
四、教学总结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非常积极的思考和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在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伟大神奇的艺术珍品——秦兵马俑而骄傲的同时,也深深的为我们祖国拥有像同学们这么聪明可爱的继承人而骄傲。你们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继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将来为祖国的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的课已经接近尾声,下面老师在给同学们布置几个小作业。课后希望同学们自觉完成。
1、收集中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奇迹都有哪些?
2、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很多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找找都有哪些,并各造一个句子。
3、背诵课文中�
五、教学反思
反思在教学中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的价值观的培养,是否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思考;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程度如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