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 范文(精彩11篇)
《费加罗的婚礼》的故事取材于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是莫扎特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
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 1
《费加罗的婚礼》是音乐天才莫扎特在30岁时(1786年)创作的喜歌剧,两百多年来一直是全球各大歌剧院上演最多的歌剧之一。歌剧改编自法国作家博马舍两年前在巴黎公演的话剧《费加罗的婚礼》(又称《狂欢的一天》),但是却一改博马舍话剧中那种剑拔弩张、山雨欲来的大革命前紧张的阶级矛盾,淡化了对愚蠢腐朽的封建贵族的讽刺和抨击,让火药味儿十足的革命样板剧成了笑料百出的轻喜剧。
实际上,博马舍以费�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讲述了机智聪明的理发师费加罗帮助阿尔马维瓦伯爵成功追求美丽善良的罗西娜的故事,通过与罗西娜的监护人巴尔托洛医生斗智斗勇,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这部话剧在1782年被改编成了歌剧并大受成功,因此莫扎特受此启发,也根据话剧而创作了歌剧。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在30多年后的1816年创作的,当时24岁的罗西尼用了13天就完成了创作,一举奠定了他在歌剧史上的地位,以后有机会再说说这部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紧接第一部的故事,讲述了理发师费加罗和侍女苏珊娜在婚礼这一天发生的故事。随着时光流逝,伯爵对费尽心机才追到的伯爵夫人慢慢丧失了激情,反而对年轻开朗的侍女苏珊娜百般挑逗,但聪明机灵的苏珊娜并没有让伯爵得手。眼看两人就要步入婚姻的殿堂,伯爵不由得百爪挠心,甚至企图收回废除初夜权的承诺。费加罗和苏珊娜为了维护坚贞的爱情,伯爵夫人为了挽回裂痕斑斑的婚姻,三人联手,设计捉弄伯爵。伯爵偷腥不成,反被众人发现,最终羞愧难当,请求夫人原谅。最后,伯爵与夫人言归于好,费加罗和苏珊娜花好月圆,众人皆大欢喜。
“狂欢的一天”就从费加罗和苏珊娜共同布置新房开始,中间穿插各式各样的爱情:
费加罗和苏珊娜为了维护自身爱情而勇敢地斗争,但在捉弄伯爵的过程中却出了小插曲,从上当受骗到将计就计,由怀疑到释疑;
对侍女垂涎欲滴的伯爵想背着夫人偷腥,同时对渐失爱意的夫人充满了不信任,妒意十足,疑神疑鬼;
对婚后生活不满意的伯爵夫人对丈夫失望不已,但始终希望重获伯爵的爱意,用善良、宽厚和仁慈拯救婚姻;
到处招蜂引蝶的小杂役一会儿希望得到伯爵夫人的爱,一会儿和苏珊娜打情骂俏,一会儿又和不喑世事的花匠女儿打闹玩笑;
老医生和老女监护人这对昔年的欢喜冤家在破坏费加罗婚礼这一点上再度携手,谁知道却意外发现费加罗是当年失踪的亲身骨肉,于是破镜重圆,一家人其乐融融;
在花园里各种私会,你看得见我,我看不见你,我以为你是他,你以为她是我,乱糟糟,闹哄哄,局中局,骗中骗,最终真相大白,皆大欢喜……
整出歌剧充满了眼花缭乱的计谋,错综复杂的情节,诙谐幽默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而这一切都融进了莫扎特天才的旋律里,自然流畅,天衣无缝,既有活泼热烈的欢快场景,又有紧张激烈的冲突情节。三个小时的又唱又跳,喜怒哀乐,欣赏下来一点不觉得沉闷枯燥。
费加罗的婚礼读后感 2
费加罗的婚礼读后感
音符从各种器乐中跳跃出来,细细聆听,是海水在波涛中澎湃;是孤松在悬崖中傲立不羁;是沙漠在太阳的炽热下沐浴。慷慨激扬的感情,随着音乐的节拍起起落落。
《费加罗的婚礼》主要讲述的是:伯爵的仆人费加罗爱上了伯爵夫人罗西娜的待女苏姗娜,并打算与好结婚,但生性好色的伯爵非但对妻子不忠,相反还试图勾引苏姗娜,所以对费加罗的婚事百般阻挠。而罗西娜的前监护人医生巴尔托罗和其女管家马切丽娜也出自个人的目的阻挠费加罗的婚事。而伯爵的男侍少年凯鲁比诺也爱上了主人罗西娜,并为此深深地苦恼着。费加罗于是取笑他,告诉他男人应该去当兵,不该去追求那虚无缥缈的爱情。由于伯爵对苏姗娜的百般挑逗,使得苏姗娜又气又不敢得罪伯爵,而此时伯爵夫人罗西娜也早已知道伯爵的不轨之举,于是和苏姗娜相商教训花心的伯爵。情感的`纠缠,离奇巧妙的情节,是一部歌剧,又像是一部电影,讲述了费加罗I卫自己的婚姻,最终取得幸福的历程。
音乐铿锵有力,场面虽不是壮阔宏大,但却给人一种生活的真实感。费加罗和凯鲁比诺等人的咏叹调脍炙人口,让人听了入目三分。虽然纯音乐,细细聆听能激荡心情,陶冶心菲,但歌剧剧配上了剧情,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听觉上的享受,而且还可以充斥你的视觉。剧情中带有音乐,音乐使剧情更加丰富。
《费加罗的婚礼》中有很多巧妙的情节。女管家马切丽娜原是想逼迫费加罗娶� 眼看剧情有可能成为悲剧,且无挽救的余地。可矛盾一旦已解决,大家皆大欢喜,而只有伯爵一个人气呼呼,愤愤不平,因为这件事中宣告他输了。
整部歌剧中从头到尾洋溢出一种轻松幽默、愉快的气氛。在剧中,莫扎特广泛地运用了咏叹调、二重唱、三重唱等多种形式来刻画人物的内心和渲染剧情。
情节安排得非常巧妙,如在第二幕中,伯爵气冲冲地拿着告密信敲响夫人的房门,当面责问否对他不忠。此时的伯爵夫人也惊慌失措。该怎么办,面对伯爵的步步紧逼,伯爵夫人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形势越来越严峻,在跟随伯爵拿到锤子后,伯爵夫人不得不坦白,或许能以坦白从宽得到宽恕。愤怒的伯爵,被忌妒之心侵噬的伯爵,撬开了卧室的那一道门,却意外的是苏姗娜。原来凯鲁比诺在伯爵与夫人走开的瞬间,已在苏姗娜的帮助下从窗户逃走。命运给了伯爵夫人一个反攻的机会。她反过来指责伯爵,使得伯爵只好连连道歉。
幽默、诙谐的表演方式,使我们欣赏歌剧的片刻之余得到完全的放松。
《你的婚礼》观后感 3
《你的婚礼》这部影视作品票房不菲,其中情节和情感也引发了许多观影者的共鸣,很多人对最后的结局抱有一定遗憾和争议。我认为这部电影的选角十分完美,演员的颜值和演技都在线,不过遗憾的是十五年的爱情被轻易击倒,现实实在太过残忍。
没有得到过和曾经拥有哪个更痛苦
周潇齐用十五年的时间去追逐自己心爱的女孩,他曾经和婚姻只有一步之遥,可是最终却以目送女孩走向没有自己的未来而告终。
我认为没有得到过更加痛苦,过程远远高于结果,至少周潇齐已经拼尽全力,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遗憾。
现实不仅是爱情,还有面包
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意难平就是因为周潇齐曾经可以和女孩走向婚姻的殿堂,可是他拒绝了。在无能为力的年纪里遇到最想给出未来的女孩是一件非常难过的事情,爱情和婚姻不只是浪漫和甜蜜,更多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困扰。
我理解周潇齐在自己落魄的时候不想结婚,他想在自己意气风发的时候求婚,不想草率的、在自己没有足够条件的状况甚至没有稳定工作和美好未来的时候与心爱的女孩结婚。
如果没有被坚定的选择,最终只会痛苦
周潇齐在十五年的时间里都在追逐着尤咏慈,可是对于尤咏慈来说,她从来没有坚定的选择周潇齐。她可以有其他的生活,其他的择偶,可是周潇齐没有。
许多人都说这是一个舔狗和绿茶的故事,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周潇齐有无数个理由错过尤咏慈,可是尤咏慈只因为周潇齐与朋友的一句话就毅然决然的离开。
周潇齐为了她牺牲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可是她还是在周潇齐一无所有的时候离开。
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 4
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
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
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
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莫扎特写于1785~1786年之间的著名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首演于维也纳,至今仍活跃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
它是莫扎特创作的格局中最重要且影响较大的一部。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众多歌剧作品
《费加罗的婚礼》至今仍是各大歌剧院上演次数最为频繁的歌剧之一,有如天籁的歌声和错综复杂的男女人物关系,宛如角力般、层出不穷的小计谋和角色错乱的对白,至今仍是许多观众念念不忘的经典。
让人眼花缭乱的进行速度,带出男女之间你来我往的情境、种种约定承诺造成的混乱情形、还有谁对谁唱情歌、谁看谁却不是谁的有趣故事。
随着近代舞台的技术进步,每一次观赏此剧时都有全新的体会。
莫扎特创作的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歌剧大意是描写了伯爵府的仆人费加罗马上要和女仆苏姗娜结婚了,费加罗正欢天喜地地准备婚事,
谁知苏姗娜告诉他,伯爵送他们的婚房是不怀好意,是存心要占她的便宜,仍然要实现他假惺惺地曾经宣布要放弃的对奴仆婚姻的"初夜权"。费加罗听后恍然大悟,二人决心和伯爵逗一逗。
另有一老管家玛切林娜痴心地想要嫁给费加罗,并以一张债据作为要挟,给她出主意的是老医生巴托洛,十年前,
就是因为费加罗帮助伯爵打败了想娶贵族小姐罗西娜为妻的他,而使罗西娜成为了伯爵夫人,所以,医生一直对费加罗怀恨在心,如今,到了报仇之时了。
府中另有一翩翩少年凯卢比诺,成天到处播撒情种,和一个成天以散布谣言为己任的音乐教师巴西辽,加上一个糊里糊涂的法官和一个整天醉醺醺的花匠。
当然,还有那独守空房的伯爵夫人。
各路角色齐登场,贵族和平民的较量就此开始。
最后,属于第三阶级的聪明勇敢的平民,终于让伪善荒淫的伯爵当众出了丑。
关于歌剧的创作,莫扎特曾说过:"我最强烈和最炙热的欲望就是为喜剧而创作。
这种思想不断地纠缠着我,只要一踏入剧院,或听到别人谈论歌剧。
"莫扎特的歌剧体现了他的生活中的快乐和忧伤以及他那个性的冲动。
用音乐的刻画人物并使其富有活力,还没有人超过莫扎特的。能力。
莫扎特的歌剧音乐中,优美丰富的旋律占据着突出的地位,这些旋律与人声的曲线相符合,给人以美得感染。
充分显示出莫扎特的抒情天才。
他为歌剧乐队所写的音乐也从不干扰人声,而是在表现剧情发展方面起到了奇妙的构架作用。
莫扎特把音乐视为歌剧的基础,力求音乐和剧情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全局音乐由序曲、幕间曲以及完整的声乐部分--咏叹调、重唱和由古钢琴伴奏的宣叙调组成。
其中序曲一直被认为是欧洲喜歌剧序曲的典范,至今仍常常在音乐会上作为独立的曲目上演。
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对每个人都进行了精心的刻画,赋予他们的以独特的音乐。
同时通过剧情的逐渐展开,从各方面解释了人物性格和心灵,从而使这部歌剧成为刻画性格的著名的现实主义喜歌剧。
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法国大革命前夕的社会条件下,对暴露封建贵族制度的黑暗曾起过了巨大的作用,它用反封建制度、反对买卖人身和揭露贵族虚假伪善的主题给了封建统治者有力一击。
深受启蒙运动的莫扎特通过这部歌剧表现了他对黑暗封建制度的不满,用自己的创作表达了他进步的意向。
这部为下等人赢得了尊严的歌剧,无情的揭露、腐朽和道德堕落,热情的歌颂以费加罗和苏珊娜为代表的所谓"下等人"的机智、勇敢和正直。
全剧闪耀着强烈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光芒。
费加罗的婚礼歌剧演出策划案 5
费加罗的婚礼歌剧演出策划案
一、项目描述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一场音乐会形式的演出,由复旦大学团委学生会和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合作,计划于5月在复旦大学举行。全剧由上海音乐学院专业老师张继红指导并解说经典剧目,声乐系以及指挥系歌剧指导专业学生表演,艺术管理系专业学生负责活动运作。其中第一幕合唱,将向复旦大学全体同学开放报名,通过选拔后,参与上海音乐学院专业老师指导的排练,并在最后演出时上台表演。
二、项目意义
1.通过《费加罗的婚礼》在复旦的演出,提高复旦大学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2.提高复旦大学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为复旦学生提供现场观看歌剧演出的机会,以及参与高雅艺术演出的机会。
3.通过将歌剧引进复旦的活动,增进两大名校交流。
三、可行性论证
1.由于全剧均由上海音乐学院学生排演,专业老师指导以及艺术管理系参与运作,所以可以保证演出的专业性。
2.艺术管理系是上海音乐学院与复旦大学联合办学下在读的专业,专门从事音乐艺术品、艺术市场的推广和运作的专业,我们的专业性和专门性能够为这场演出提供高质量的专业保障。
3.上海音乐学院方面,全部歌剧演员和排演老师已经投入于专业排练之中,总共会进行二至三个月的排练,确保进度和专业性。预计四月中旬可全部完成。
4.复旦大学对于高雅艺术入校园的长期以来的渴望,确保了此次歌剧演出的受众程度。
四、运作计划
1.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合唱20人选拔
20个演员为届时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剧中的合唱部分,人选从203月举行的十大歌手选拔中同时由上海音乐学院派评委选拔。之后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合唱排练后,在5月底的歌剧演出上上台正式演出。
2.具体细目
项目时间(日期)(20XX年)
歌剧排演2月末至5月初
合唱选拔宣传3月中下旬(与十大歌手同步)
20人合唱选拔3月末至4月初(与十大歌手同步)
合唱人员排练4月初至5月末
歌剧演出宣传5月中旬
演员赴复旦彩排5月中旬
正式演出5月末
五、资金预算(略)
总计约人民币8千元
整理:艺术管理系
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 6
4月2日,小西天电影资料馆。
典型的四幕剧形式,铺垫—叙事—高潮—结尾,但这场“电影”却是很有意思的一次体验。
整整播映了三个小时,没有想到的是,歌剧是原声,而且无字幕。没有字幕,没有任何字幕,意大利语、英文、中文,没有一个字或字母跟表演同时出现。这就很有意思了,什么都听不懂唉,哈哈。
第一幕开始的时候,演员开唱,观众席上有些响动,都奇怪怎么没有字幕。于是坐着等。等来等去,发现字幕君的爸爸可能都还未成年,字幕君的出生遥遥无期,就有人开始起身离开了。
我坐在那儿,一头雾水地看。起初看过简介,所以知道一些,又是蒙又是靠着某些和英语相近读音的词语猜测,愣是大体明白了故事的情节。仍然有人陆陆续续地离开,但我在这种完全无知的状态下,却忽然觉得很有趣。
起初觉得穿着华丽的贵族在荧幕上,就像是扑克牌上的JQK们蹦了起来在唱歌。后来又在不懂语言的情况下,注意到各种有意思的小细节:例如伯爵袖口长长的蕾丝花边,五分短裤和粉色的高跟鞋;又比如管家推门出去的时候我注意到了他的丝袜;再或者费加罗对着要被送去当兵的侍仆小伙子唱歌时那幸灾乐祸的小表情,都很有意思。
特别棒。
记得中学时候上音乐课,老师给我们看《卡门》之类的歌剧时,给我们讲,意大利语中的元音占字词比例很大,所以歌剧用意大利语唱出来要比其他语言顺耳,而且更容易拉长音。那会儿看的都有字幕,所以眼睛也就一直跟着字幕,注意不到许多别的内容。今天看的时候,就注意到了演员的口型,自己在下头也跟着张圆了嘴巴,哈哈,忽然想起看骆驼时学它们咀嚼的小英子,被自己笑到了。
二重唱、五重唱、七重唱,等等等等,群唱的时候其实很有意思。对于同一个事实,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所以各个声部所要展现出的情绪很不一样。比如说费加罗被债主威胁不能还钱就要娶她时,那一组群唱,债主、管家(应该是管家吧?反正我是猜的哈哈)志在必得,伯爵和男仆幸灾乐祸,伯爵夫人充满了同情,苏珊娜几乎要失去未婚夫而显得可怜巴巴的,主人公费加罗则是不知所措,同样的曲子,几个人语调各异,却并不混乱,那种戏剧的冲突、矛盾被很好地展现了出来,哪怕我不知道他们具体唱的是什么。
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 7
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莫扎特写于1785~1786年之间的著名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首演于维也纳,至今仍活跃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它是莫扎特创作的格局中最重要且影响较大的一部。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众多歌剧作品
《费加罗的婚礼》至今仍是各大歌剧院上演次数最为频繁的歌剧之一,有如天籁的歌声和错综复杂的男女人物关系,宛如角力般、层出不穷的小计谋和角色错乱的对白,至今仍是许多观众念念不忘的经典。让人眼花缭乱的进行速度,带出男女之间你来我往的情境、种种约定承诺造成的混乱情形、还有谁对谁唱情歌、谁看谁却不是谁的有趣故事。随着近代舞台的技术进步,每一次观赏此剧时都有全新的体会。
莫扎特创作的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歌剧大意是描写了伯爵府的仆人费加罗马上要和女仆苏姗娜结婚了,费加罗正欢天喜地地准备婚事,谁知苏姗娜告诉他,伯爵送他们的婚房是不怀好意,是存心要占她的便宜,仍然要实现他假惺惺地曾经宣布要放弃的对奴仆婚姻的“初夜权”。费加罗听后恍然大悟,二人决心和伯爵逗一逗。另有一老管家玛切林娜痴心地想要嫁给费加罗,并以一张债据作为要挟,给她出主意的是老医生巴托洛,十年前,就是因为费加罗帮助伯爵打败了想娶贵族小姐罗西娜为妻的他,而使罗西娜成为了伯爵夫人,所以,医生一直对费加罗怀恨在心,如今,到了报仇之时了。府中另有一翩翩少年凯卢比诺,成天到处播撒情种,和一个成天以散布谣言为己任的音乐教师巴西辽,加上一个糊里糊涂的法官和一个整天醉醺醺的花匠。当然,还有那独守空房的伯爵夫人。各路角色齐登场,贵族和平民的较量就此开始。最后,属于第三阶级的聪明勇敢的平民,终于让伪善荒淫的伯爵当众出了丑。
关于歌剧的创作,莫扎特曾说过:“我最强烈和最炙热的欲望就是为喜剧而创作。这种思想不断地纠缠着我,只要一踏入剧院,或听到别人谈论歌剧。”莫扎特的歌剧体现了他的生活中的快乐和忧伤以及他那个性的冲动。用音乐的刻画人物并使其富有活力,还没有人超过莫扎特的能力。莫扎特的歌剧音乐中,优美丰富的旋律占据着突出的地位,这些旋律与人声的曲线相符合,给人以美得感染。充分显示出莫扎特的抒情天才。他为歌剧乐队所写的音乐也从不干扰人声,而是在表现剧情发展方面起到了奇妙的构架作用。
莫扎特把音乐视为歌剧的基础,力求音乐和剧情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全局音乐由序曲、幕间曲以及完整的声乐部分――咏叹调、重唱和由古钢琴伴奏的宣叙调组成。其中序曲一直被认为是欧洲喜歌剧序曲的典范,至今仍常常在音乐会上作为独立的曲目上演。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对每个人都进行了精心的刻画,赋予他们的以独特的音乐。同时通过剧情的逐渐展开,从各方面解释了人物性格和心灵,从而使这部歌剧成为刻画性格的著名的现实主义喜歌剧。
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法国大革命前夕的社会条件下,对暴露封建贵族制度的黑暗曾起过了巨大的作用,它用反封建制度、反对买卖人身和揭露贵族虚假伪善的主题给了封建统治者有力一击。深受启蒙运动的莫扎特通过这部歌剧表现了他对黑暗封建制度的不满,用自己的创作表达了他进步的意向。这部为下等人赢得了尊严的歌剧,无情的揭露、腐败和道德堕落,热情的歌颂以费加罗和苏珊娜为代表的所谓“下等人”的机智、勇敢和正直。全剧闪耀着强烈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光芒。
[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
妹妹的婚礼观后感 8
妹妹的婚礼观后感
我想要的婚礼不需要太隆重也不需要太华丽……我想要的婚礼是简单而又优雅,自然而又浪漫,纯朴而又温馨…… 我要着穿白色的婚纱你穿着白色的西装,你开着白色的轿车来到酒店接我直到到达目的。地,你从车内抱着我出来踩在那红色的地毯上一起走向那神圣的时刻,迈步时 空中飞舞着白色和红色玫瑰花瓣,轻盈地低落在我们的头发上和肩上再又飘落到地毯上,落在地毯上的花瓣在又随着我们的脚步在低空中轻舞着在又缓缓地落地…… 我们走在长长地走廊中,我每迈开一步就收到一只千纸鹤送给我的诗,每句中有我们俩名字中的其中一个字组成的诗,直到我收到九千九百九十九只的时候,你站在前方亲手交给勒我第一千只千纸鹤!参加我们婚礼的人无不被我们这样的浪漫而温馨的场面所感动,大家都在为我们情景-->喜极而泣(此情此景幻想中……)……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你就在那 没有戒指,没有白色的婚纱,没有轿车接送,没有玫瑰花瓣,没有婚纱照,没有一套合身的衣服,什么都没有,就只有送行的亲人……女人一生中最美丽的一天就这样的没勒,真的替她觉得遗憾……
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 9
昨天有幸在国家大剧院欣赏了法国博马舍的著名的“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费加罗的婚礼》(首演于1778年)。这是一部喜歌剧,莫札特作曲,大剧院的国际性的又一杰作。这些年来,大剧院的歌剧制作成绩斐然,影响巨大,让歌剧爱好者们大饱眼福和耳福!高大的欧式布景显示了欧洲歌剧的辉煌,展现了宏伟气势。.。.。大剧院建立了自己大型乐队和人数众多的合唱团,并能加工复杂精致的舞台布景……让传统的西洋歌剧在中国的舞台不断上演。.。.。.北京有相当多的歌剧观众,所以场场座无虚席,人们穿着考究的服饰,宾宾有礼地欣赏演出,并对演员的唱段频频鼓掌,长久的谢幕,意犹未尽地有序离场都显示了歌剧艺术特有的魅力……
昨晚演出中,音乐和演唱由始至终未断,独唱、对唱、合唱,三重唱、四重唱……直至十一重唱。真真的“歌剧”!
外国导演为中国观众排戏,让我们学习到许多,但我以为他们对中国观众研究不够,加上前两天看到外国导演导的京剧《浮士德》,更让我有些感概。昨晚的《费》剧也有同感。
此剧,人物众多,矛盾尖锐。.。.。可惜导演对此未加处理,人物及人物关系交待不清,让观众迷茫,费解。事件和矛盾冲突,起承转合处理不明、全剧节奏缺少变化,高潮不突出。第一和第三幕灯光处理,只顾“立体化”,许多调度中,演员面部黑暗无光,大大影响了观众的视觉和演员的表演。无论什么剧种,塑造人物形象是首要任务!此剧人物众多,除童仆一角给人印象最深外,许多人物似把精力全用在声乐演唱上了,这是美中不足……舞台调度,环境空间。.。.导演的语汇未显水平。
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 10
幕启,罗西娜在为自己受到丈夫的冷落而悲叹。她伤心地祈祷着:“爱情的神啊,请哀怜我吧”!苏珊娜进场,随后费加罗也跟着进来,他们三人商量计谋,要合力惩戒伯爵,这样不仅可以使伯爵回心转意,同时也可以保护他们自己的幸福。这个计谋分为三个步骤:先伪造一张告密书,警告伯爵说他的夫人将要与爱人约会,教他多留心来人的行动,使他产生嫉妒心。另一面将凯鲁比诺打扮成少女,做为苏珊娜的替身约伯爵晚上在花园里幽会。
最后是伯爵夫人去花园里“捉奸”,让伯爵感到羞愧。男仆凯鲁比诺,这时候唱着一首本剧中最杰出的咏叹调《你们可知道爱情是怎么一回事?》:“你们可知道爱情是什么? 你们谁理解我的心情? 我要把这一切都讲给你们听。这奇妙的感觉我也说不清,只觉得心里在翻腾。我有时欢乐,有时伤心,爱情像烈火在胸中燃烧……”这首可爱的歌打动了伯爵夫人和苏姗娜。他们把费加罗的计划告诉了凯鲁比诺,请他在离开之前帮个忙,凯鲁比诺当然不反� 这时,苏姗娜拿来一套漂亮的女式衣裙边为凯鲁比诺穿戴好,三人依计行事。
不久,伯爵来到夫人房门前,敲门请求进入,罗西娜让凯鲁比诺赶紧藏到隔壁的卧室里,苏姗娜也藏在了窗帘后面。罗西娜打开门,果然,是她的丈夫阿尔马维瓦,只见他手里拿着一封告密信气得浑身发抖。
他追问夫人:“为什么这么半天才打开门,是不是有个男人藏在这里?”夫人故意回答说:“没有”伯爵不相信,他推了推卧室的门,却怎么也推不开,原来是凯鲁比诺从里面反锁上了。气急败坏的伯爵说要去找工具把门劈开。 趁伯爵和夫人走开的一刹那,凯鲁比诺从卧室里跑了出来,苏姗娜让他快点逃走,可是,这屋子所有的门都被关死了,他们只得打开阳台的门,凯鲁比诺心一横,跳了下去。苏姗娜跑进卧室,从里面又把门反锁上了。
伯爵拉着夫人回来了,他手里举着一把大铁锤和一把钳子,气冲冲地橇门。可是,门橇开之后,真是让他大吃一惊:里面的人是苏姗娜。伯爵夫人松了一口气,她反过来指责伯爵太不相信人。伯爵很尴尬,连忙向妻子赔不是。园丁安东尼奥匆匆跑来,他报告夫人说,刚才有一个人从夫人的阳台上跳了下去,还碰掉了一个花盆,伯爵听后又起了疑心,幸好费加罗及时赶到,说刚才跳下去的是他,他想在夫人的房间里和未婚妻相会,又被伯爵撞见会难为情,所以跑掉了。说着,他还假装一瘸一拐的,说是刚才崴了脚。 这时,马尔切琳娜和医生巴尔托洛、音乐教师巴西利奥来了,他们得意地宣布:费加罗没有还钱,现在他必须履行约定:娶马尔切琳娜为妻。证婚人就是医生巴尔托洛。 这个消息使在场的人表情各异:洋洋得意的马尔切琳娜和医生、幸灾乐祸的巴西利奥和伯爵、可怜巴巴的苏姗娜、满怀同情的伯爵夫人、不知所措的费加罗--唱起一首可笑的七重唱。
安静的婚礼观后感 11
“肉放上一周就全烂了”,新娘的爸爸向苏联军官说道。影片中当时的情境是,随着一阵忽然弥漫过来的不详的灰尘,苏联军官出现在村庄里,要求立即停止婚礼。他公布了一件大事,并传达了一个决议:斯大林同志昨夜去世,罗马尼亚要开始实行七天的哀悼,禁止一切公众活动,不准笑、踢足球、办婚礼。准备了很多食物招待亲戚和村民的新娘爸爸,只好和军官商量,他说:“这可是婚礼啊。”
《安静的婚礼》中的这个村庄遗世独立。在对村庄的设定上,你可以把它和《欢迎来到东莫村》里的东莫村,看成是一对素不相识的姊妹村。村民们对出现在身边的是朝鲜人民军还是韩国军人,对在边界上开来开去的是苏联人还是德国人的坦克,缺少根本性的觉悟。他们关心的首要问题是:肉就要烂了。
影片传达出的小人物陷于大时局中的命运感,则又会令人联想到《再见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同志的雕像被直升机悬吊着送走,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同志突然谜一样去世——这些大人物的“倒下”,和小老百姓到底有什么关系?然而他们激起的时代的巨震,就如同真实的地震那样,震源很远,但却精准波及范围内的每个家庭。可怜辛苦生存的人们,真的尽力而为了,他们让民主德国在79平方米的房间里延续,也尽一切可能,让婚礼照常举行。
三部影片都是苦中作乐的悲欢剧。《安静的婚礼》比《再见列宁》要超现实、魔幻得多,但还没让自己滑到《欢迎来到东莫村》中装疯卖傻的地步。
影片以一个摄制组前往村庄寻找古怪素材,以及最后他们正式开机拍摄,作为首尾的一对“引号”,中间的主体部分用于回溯1953 年3 月村庄里发生的离奇又悲戚的往事。首次执导长片的罗马尼亚导演霍拉蒂乌·马拉埃雷,真是擅长营造气氛的好手,并且擅长把各种不挨边的气氛得心应手地捏到一起。在开篇部分,他让观众和摄制组一起从轻松闲谈开始,迅速受到村庄诡异氛围的震慑。正当观众抖了两抖,做好准备观赏一个灵异事件时,他却切入了故事的正题,用优美到难忘的田园风光,一洗前面的不安。如此出乎意料的气氛转折,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尤其是鬼新娘的部分,在和乐融融的氛围中,让片中人物集体和观众惊恐对视,发生得不太快,但真有点缓慢地吓到我了。随之在恐怖和紧张的段落里,导演以夸张的戏剧感进行喜剧化处理。这部分叙事简洁,但是气场强。
如同片名透露的那样,影片最重要的段落,当然是那场无声的婚礼。前半段塑造的生动的村民角色,几乎悉数到场,超过17 分钟的时间里,人们少部分时间窃窃私语,多数时间仅能比手划脚。为了“老大哥”,一切都尽可能安静地进行,无声的鼓掌、无声的碰杯、无声的乐队、轻声的祝福……谁没有参加过婚礼,婚礼怎少得了吵吵嚷嚷?用现实的`经验来比对影片,越好笑处也就越心酸。
影片只以昔日优美的田园来讽刺荒芜的工业废墟,以年轻时谷仓中的尽情欢愉来怜悯眼前衰老孤单的人们。能够逃脱掉时代命运的,唯有皈依超现实世界的侏儒和鸟人们。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无论是摄制组的部分,还是回溯的往事部分,所有对话都营造了一种会心的气氛,说的人只要开个头,影片中的听众全都默契意会,作出反应。用今天的网络用语来说,就是“懂的入”。这种默契揭示了大背景下集体的伤痕,尽管此时倒可以笑着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