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技巧【优秀2篇】
家长和教师间的交流和沟通是保持家园合一实施教育的良好条件。为了保证沟通顺利地进行,作为老师,要耐心倾听每位家长的叙述,合理分析家长提出的问题,并力求以最快的效率解决家长反映的问题,确保家园工作和谐、顺利地开展。
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沟通的策略 1
一、统一教育理念,同步同向教育
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希望孩子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呵护。每个家长由于在性格、文化层次、职业以及其他方面的差异,其教育理念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同时,有些家长也在教育认识方面存在误区,所以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往往五花八门。比如有的家长提醒老师午睡时一定将孩子的棉袄脱掉,有的家长则叮嘱老师千万不能给孩子脱棉袄;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关注的是孩子学了什么,认为玩和游戏都是浪费时间;倘若孩子在园磕着碰着了,有些家长当面就给老师难堪,说话难听。许多教师抱怨现在不光孩子难带,家长也越来越难伺候了,无法与家长正常交流和沟通。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首先要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我园在新生入园前会对家长进行两次免费培训,就《我们的幼儿园》《入园前家长该做什么》等对家长宣传,让家长了解我园的办园理念和培养目标,让他们明白培训是为了帮助家长纠正家庭教育中有可能出现的偏差,提高家庭教育能力,从而保证每一个孩子都快乐健康成长。
二、平等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
沟通需要一定的智慧。孩子入园以后,教师就要天天和孩子以及他们的`家长打交道了。忽视一个家长,就意味着放弃一个孩子。所有家长的愿望其实是一致的——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作为教师,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时必须讲究策略、一视同仁。
1.沟通的桥梁
与家长沟通首先要有途径。我园每� 老师针对不同的家长、不同的问题要采取适当的途径进行沟通,并保证沟通的通畅。
2.沟通的态度
我在与家长沟通时时刻掌握八字方针——积极主动,热情诚恳。
3.沟通的话题
孩子是永远不变的话题,是家长和教师共同的纽带。其实教师对孩子一句关心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微笑对于家长来说可能都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了解家长的想法,揣摩家长的心理。不同幼儿的家长所关注的问题也会有所不同。如小班家长关注孩子的基本生活和情绪,而大班家长则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知识掌握等。
4.沟通的准备
要想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教师就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在与每一位家长沟通前要明确沟通的目的,掌握好沟通的时间和方法,选择明确沟通的对象,然后用对方乐于接受的方式交流观点和看法,寻求共识,消除隔阂。
5.沟通的语言艺术
教师作为家园之间沟通的主导方,其态度和方法会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教师在谈话中应该语态真诚、语调亲切、语句清楚,使家长一听就明白,能从谈话中受到启发。比如家长经常跟老师说让孩子多喝水,老师可以有多种回答:“天气这么热,是应该多喝水。”“好的,我会提醒他。”这就拉近了教师与家长的距离。再比如使用得体的称呼:“佳佳爸爸,您好!”让人听了有一种舒心的感觉,自然就赢得家长的尊重和信任。
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要耐心倾听、积极回应。如有一次中4班10个家长反映问题,主要是班上有一个能力强的孩子经常当值日生,什么事都是小排头,其他家长觉得不公平,说到情绪激动时居然要求把这个孩子调班。耐心听家长说完以后,我回答:一是老师经常用他确实欠妥当,应当给每一个孩子锻炼的机会;二是如果把这个孩子调班,那是非常不公平的,孩子又没有犯错。听完我的解释,家长们想一想是这个理,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因此,一定要耐心听家长把事情讲完,而不是打断他的话,急于解决问题。遇到火气特别大的家长,教师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可以请家长坐下来,倒杯水慢慢说。通过谈话,让家长了解他掌握的情况可能是片面的,老师的工作还是不错的。在交流中,教师应当从为了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家长,并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应尽量避免“不能”“不要”“不行”等消极的说法。谈话要使双方的注意力集中在怎样解决问题上,而不要去针对谁,以防产生误解或隔阂,影响问题的解决。
总之,与家长交流沟通需要一定的艺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关键在于先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与亲密感情。而这种关系与感情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对孩子的关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家长的尊重和理解。沟通永无止境,让我们掌握沟通的艺术,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灵活运用沟通的技巧,真诚地与家长沟通。让家园携手,为孩子打造一片充满爱的天空!
幼儿园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技巧 2
1、克服互相埋怨情绪。在面对后进生的时候,教师与家长间易互相埋怨,一方埋怨老师不会教,一方埋怨家长不会养。这样,导致双方产生对立情绪。班主任老师在与家长交流时,要具体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防止只“揭短”“告状”的现象。
2、避免伤害家长的感情。班主任往往对喜欢的学生大力表扬,而对一些不称心的学生指责有加,在家长面前大力批评,好事没一份,坏事份份有。这样,导致家长感情受到了伤害,迁怒于孩子。结果造成学生家长怕见老师,于是影响了家校的联系。因此,在与家长交往中,教师要客观对待学生的错误,以商量的口气与家长共商教育方法。
3、正确评价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接触,往往离不开评论学生。这时,首先要了解家长的道德修养水平,先请家长谈谈学生在家的表现,随后班主任才谈学生在校表现,这样避免家长由于学生在校出现问题产生心理压力,搞僵关系。其次要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不能好的都好,坏的全坏。应让家长听到教师的肺腑之言,使其产生与班主任共同教育学生的愿望。教师与家长谈话时,千万要避免只“告状”,除将孩子的问题告诉家长,对孩子的进步也要实事求是地谈。在谈孩子的缺点时,教师还应主动、坦诚地检视自身在工作中的失误,商讨纠正、改进的措施。让家长觉得你是在真心实意地爱护他们的孩子,从而接受你的意见并积极合作。
4、以诚相待,用诚心架起沟通的桥梁
与学生家长交流与沟通时,讲究一个“诚”字。只有诚心诚意,才能打动家长的心,使他愉快地与你合作,有效地促进家长科学地开展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班主任应该用诚心架起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不管是家访还是家长来学校交换意见,我们应该立即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这个家庭的朋友,与家长说话就变得容易多了,千万不要板起面孔去教育家长或指示家长怎样,否则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家长来访时,应尽量做到起身欢迎,端椅递茶,家长走时要起身相送。而且要尽量使用文明用语,如“请坐”、“请喝茶”等等。这样就会使家长明白你是一个很有道德修养的班� 为了让家长知道你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孩子做了哪些工作等,最好拟一个简单的提纲。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产生老师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的感觉以及班主任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好印象。这样从情感上就更容易沟通。让家长表达他的意见很重要,谦虚诚恳,专心倾听,会让家长感到自己很受重视。即使是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不容易对付的家长,在一个具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善于倾听的班主任面前,常会被“软化”得通情达理。要认真耐心地听家长倾述,同时要辅以眼神、动作,或插以“对”或“是”这样的短语呼应,最好是动笔记一下要点;同时要表现出对家长心情的理解,坦诚地与家长交流,这样可以对学生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