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读后感(精彩10篇)

发布时间: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

观书有感 1

打开书吧!书中那些嘤嘤啼叫的丈字,那些慈祥温存的句子,那些对着你灵魂呐喊的话语,在与你的交流中,传递着生活的感悟,阐释着生命的哲理,演绎着自然的启示。

走进一本书,就是走进一个世界。

读一朵微笑,愉悦一天的心情;品一段清风,享受一季的快乐;赏一丛阳光,收获一年的温暖;读一粒种子,认识忍耐;读一棵苍松,体会坚强;读一声叮嘱,感受关爱。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栗”我爱读书,可我却不是为了寻找黄金屋,也不企望颜如玉和千钟栗,只为了满足我的求知欲。

我每天都在书堆里钻来钻去,看到一本好书,我就爱不释手,我觉得在书海里漫游是多么有趣呀!一天下午,我正在书房里看一本名叫《茶花女》的外国名著,正当我看的津津有味的时候,妈妈却叫我吃晚饭,我抬头仰望天空,原来月亮婆婆已经呆在了星空中,我这才极不情愿的合上了书去吃晚饭。

书中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事物,每当我看书,便会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读《水浒传》我知道了鲁提辖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读《泰戈尔》我们可以认识欢乐的原因在于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样性;读《昆虫记》我领悟到小小生物的特殊本领;读《岳飞传》我了解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

书,使我们走进知识的殿堂,为我们开启智慧的大门,让我们学会关爱,学会和谐,学会坚强,学会自信,学会温雅,学会豪迈,学会冷静……书是我们的启蒙老师,也是我们最知心的朋友。

从古至今,多少伟人赞扬书,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是培植智慧的工具。”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书中有无价的人类的聪明才智。

《观书有感》读后感 2

教学内容:

16、古诗两首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读准“鉴”、“徊”,正确书写“鉴”。

能力目标:

能解释“渠”“为”“绝”“躬”等字意,再说说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意思,能借助注释、字典等途径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情感目标:

领悟知识和实际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板书设计:

板书:

冬夜读书

示功夫无遗力

少老

躬行绝知

子聿

观书半亩方塘:清澈明净源头活水

有感

(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

第1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备注

一、背诵古诗导入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三、作业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评价再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画出生字

理解词语

读通课文

理解诗句

朗读

背诵

第2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备注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观书有感》

三、学习本课生字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古诗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背诵这首古诗。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幻灯: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准确理解一些词语。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它,指方塘。

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3)质疑解疑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

2、正确书书写。

3、练习书写。

1、分组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请二至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1、背诵课文。

2、默写古诗。

自学

交流

朗读

背诵

《观书有感》读后感 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教具准备:

古诗录音、投影

教学时间:

2教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简介:

1、两首古诗的'作者;

2、两首古诗都是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

1.读通:

试读,读准字音

子聿(yǜ)遗(yí)力躬(gōng)行

试读古诗,不破词。

2.读懂:

(1)理解字词(略)

(2)领悟句意

指导连词成句,理解句意。

对句意的理解意会就行,不求文字的统一。

组织讨论,指名试讲

(3)领悟诗旨:

人们光靠读书是不够的,要获得真知,就必须亲自参加实践。

3.读好: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读熟:

指导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三、作业:

1.练字:

2.背默古诗

3.写同音字:

yōu()闲()静()虑()秀

mò()生()认冷()沉()

jiàn()价()议关()火()

第二课时

一、回忆第一首古诗内容,指名背诵。

二、回忆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引导自学:

通:正确、流利

懂:感悟、理解

好:表情、感情

熟:背诵、默写

三、学习(自学)

教师相机点拨

1.徘徊:原:来回走动

诗中:闪耀、浮动

2.这首诗是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喻读书体会的。

3.诗旨:人应该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心

智开豁。

四、点发:

两首诗都是围绕读书生发一定道理的,其感想句都是诗的后两句。

五、联系实际谈读了以上两首诗的感想。

六、录音范读

让学生跟读,做到口诵心悟,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语言文字美和吟诵古诗的乐趣。

七、作业:

1.将《观书有感》中作者所描绘的景象写下来。

2.默写古诗。

3.默读下面句子,在其中停顿时间较长的词语后面画上“/”

(1)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

(2)我似乎看见/他那双被雨水打湿的眼睛/也在发光。

4.请发挥想象,将“向日葵在霞光中正对着西下的夕阳”这一句改写,要将“向日葵”当做人来写,但句意不变。

观书有感作文 4

今日新买了一本《读者》,其中有一篇小说,让我读了感触颇深。小说很短,比起我们时下风行的网络小说动辄洋洋洒洒数百万字来真是沧海一粟了,题目也很普通——《老人鱼》,唯一让人觉得有些醒目的就是其作者——严歌苓,一位著名的华人作家。当然,还有那幅插图,老人干瘦的形体被恰如其分地勾勒了出来。那一条鱼,眼中蕴含着,似乎不是那么简单的情感。而这鱼,又只是鱼吗?小说没有那些文人墨客热爱添加的华丽的饰物,也没有那些正人君子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人们诘问号召的慷慨激昂,只有似白水般的文字,静悄悄地从心中滑过。小说也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没有伟人般的主人公,主人公很简单,一个退伍的老兵而已。

小说也只叙述了几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寻常到我们人人都近乎经历过的。但是读完之后,这篇小说却让我深深地内省。通篇作者并没有一句话抒情,也没有铿锵有力地演讲过后的余音绕梁,结尾很简单,只是告诉人们老人最后只将“穗子”的名字填在了亲人一栏中。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其中竟蕴含着老人对穗子浓浓的亲情,又想到前文交代的事实,老人并不是穗子真正的外公,老人善良朴实的形象立刻竖立在读者的眼前,此时,前文穗子母亲极力抛开老人这个包袱时的丑恶嘴脸,与老人善良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深深地冲击。作者不愧是严歌苓,高,实在是高!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5

很遗憾地教完朱熹的《观书有感》,现在作教学反思的时候,我感到课堂教学遗憾的原因正是我和学生都缺少“源头活水”。

读一下教材,我感到学生借助工具书,对于《观书有感》诗句的理解没有多大的障碍。本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该落实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本诗后两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解,领会本诗所要说明的道理:“人的心智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备课的时候,我首先脱离参考,自己对这两句话进行了理解,我的理解是: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与时俱进,来自于他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跟参考的理解也差不多。不过,我缺少的是“开豁”这一层意思。仔细读读诗的前两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感到对于诗歌说明的道理的理解确实应该加上“开豁”这一意思。同时,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还要应对考试,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参考书是“尚方宝剑”,我必须把这意思教会学生。但我的预设是,学生或许早已经接触过这句千古名句,他们的理解或许也局限于我理解的那些意思。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前两行理解好“开豁”这个意思。

我的教学设计是,待学生已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让他们从诗的内容(描写方塘)与题目(《观书有感》)表面的不相关提出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诗歌所要说明的道理。我估计学生都能说到“一个人的聪明来自于他不断学习”这一层意思。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领会“开豁”这一层意思。

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我的预设提出了上述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并通过讨论明确了这首诗是要我们“多读书学习”,可“清如许”对应的意思——心智开豁、敏锐却怎么也说不上来了。于是,我问学生曾经在哪里看见过或者听到过这句诗,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关联起来的?哪知道全班近48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很模糊地讲了与诗句只有些许关联的一点意思,其他学生都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哈!看来学生就是“没有源头活水”啊!但这意思是我现在写反思的时候感悟出来的。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利用好这一生成的“资源”,而是习惯性地采取了“填鸭式”教学法,把“标准答案”一股脑儿地“塞”给了学生。当时只是感到有些遗憾,没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诗歌要说明的道理。现在想来,只要把当时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现象与诗句联系起来,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

我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课堂上出现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没有敏锐的反应,只是想着赶快把知识“给”学生,将来能够应付考试。由此我想到,我也缺少“源头活水”。

观书有感5 6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观书有感》教案 7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 8

[宋代]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黄鹤楼上远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方,有着许多的城池。遥想当年,城中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田园荒芜。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

黄鹤楼:旧址在黄鹤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黄鹤矶上。

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宫室壮丽,富庶繁华。

铁骑:指金国军队。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风尘:指战乱。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

锋:兵器的尖端。

锷:剑刃。

沟壑:溪谷。

缨:绳子。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河洛: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这里泛指中原。

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再回到眼前讲述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情景,最后怀想来日得胜后的欢乐之情,抒发了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这首壮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为假山,山周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巧(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写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以“到而今”三字提起(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勐志。所以紧接二句就写到作者心中宿愿——率领劲旅,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 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主战派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首《满江红》即以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严格遵循时间顺序,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洗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一般特点。

《观书有感》读后感 9

课题

16、古诗两首

备课时间

11.2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像《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能解释诗句中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冬夜读书示子聿》。

2、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诗歌内容,知道大概内容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啊?

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复习巩固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发生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指导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导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功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

(3)体味第三、四句的含义?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题意思

学生读生字

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体味第三、四句的含义

有感情朗读全诗

指导学生了解诗人陆游

指导学生把全诗读通读顺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意思

能大致感悟诗句的意思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作业布置

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无遗力

工夫

少一老

躬行一绝知

教学模式道德概述苏轼现实表现 10

竞聘记叙文文明工作安排王维的规定细则,模板辞职信我欢迎词的志愿书答案征文留言复习题,心得体会履职社会实践报告的谜语民族,句子管理条例短句,台词论文了守则营销策划优秀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