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美育教育发言稿【热门7篇】

发布时间:

中学生的美育教育发言稿(通用7篇)

中学生的美育教育发言稿 篇1

亲爱的同学们:

通过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我们明确了美育的要义在于审美、立美的培养,也明确了美育不仅是艺术教育,还包括德育以及社会、自然、科学等对美的认识。这些内容整合起来,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提出美育八项主张:一是通过美育提高每名学生的生命质量,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二是将美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放在课堂;三是强调美育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学生搭建不同形式的展示平台;四是为优秀艺术教师建立“工作坊”;五是通过美育提升全校教职员工的审美素养;六是着力打造国际化的美育新模式;七是架设面向全国的美育课程络平台,实现优质美育资源共享;八是支持学校教师、学生开展美育支教活动。

为了让“美育八项主张”落地生根,学校在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是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美育课程体系。经过几年的打磨,形成了“三横一纵”的美育课程体系,即纵向以课程目标为基准,建立小学、初中、高中“贯通式”美育课程框架;横向则以课程服务对象为基准,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型课程,面向部分有兴趣且有能力学生的拓展型课程,面向个别有意愿在某一个领域进行研究的学生的研究型课程。纵横相交,为每名学生“私人定制”自己的美育课表。

二是抓住关键环节改进美育教育教学。美育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与各个方面,这就要求从管理者到教师都要具有“大美育”意识,要有效运用学科美育资源。以全学科渗透体现学校对美的追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尝试用主题课的形式进行多学科联合教学。以全视角引领学生对美的感知,将美育课堂延伸到校外,让学生能够感受艺术之美。以校园文化涵育学校对美的认知。学校借搬迁至新校区的契机,凸显了传统建筑风格,集中展示了传统文化内涵。

三是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学校采用“共享教师”的模式,聘请区域内优秀美育教师来学校执教,实现了区域内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将本校优质教师、学生资源以“志愿支教”的形式输出到甘肃武山、贵州丹寨、海南三沙等欠发达地区,助力这些地区对口帮扶学校美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当地教师素养的提升。此外,学校在社会资源的支持下,相应开设了诸如京剧、“非遗”传承、鲁迅“立人”研究、李大钊研究等具有研究价值的美育课程,为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力课程保障。

中学生的美育教育发言稿 篇2

敬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培养良好习惯,做完美育才人”。

很久以前,有个小和尚,想学会理发。于是他就开始用冬瓜练习,只是每次打水洗冬瓜时,总要顺手把剃刀插到冬瓜上。没多久就学会了如何剃发,当他第一次帮人剃发,去打水洗头时,“顺手”把剃刀插了上去。结果可想而知,小和尚成了杀人犯。

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他用冬瓜作练习时,养成了把剃刀插向冬瓜的习惯,是那个小小的坏习惯害了他。

虽然这个故事有几分夸张,但已足够说明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那么怎样才能养成好的习惯呢?

第一点,要有目标。人活着总得有个方向,学生要想学业进步,有完美地表现,也必须有目标,否则会如无头的苍蝇,瞎忙活。树立好目标后,就要能抵御诱惑。比如电脑游戏,虽然好玩,可真耽误事,陷在里面一时爽了,一辈子可就不爽了。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有些事是该干的,有些事是想干的,要命的是,该干的往往不想干,想干的又往往不该干。怎么办呢?只能靠管住自己,想办法把想干的纳入该干的范围,把该干的有兴趣地干好,能比较自觉地这样做了,就是成熟,就是好习惯。

第二点,要从小事做起。一个人的习惯好不好,素质高不高,往往反映在小事上。学校要求我们“入室即坐,入座即读”,本学期,李校长又提出落实的六个“必须”,哪一个不是小事,但哪一个不重要?

第三点,持之以恒。习惯是通过过程养成的,只要想好准备做的事,就要果断开头,不要拖,不要等,并且持之以恒。比如说课间操时带书,打算背单词,那就立刻开始背;回家路上想记住一个定理,那迅速落实。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你的好习惯就养成了。

第四点就是不找借口。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就是,不准找借口。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做错了,却不肯承认错误,不去深刻地认识错误的根源在哪儿,而是找一些客观原因,让自己心安理得,这是一种坏习惯,它会让你软弱,让你逃避,让你丧失勇气,最终会一事无成。

只要我们把好习惯的培养当做大事,普通的学生就会变为优秀学生,今天的育才就会培养出我们完美的人生。

中学生的美育教育发言稿 篇3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叫,今天的发言题目是《加强美育教育提高审美能力》。

“美育”一词看似非常抽象,但随着物质高度的发展、价值观的多元化,美育的内涵也更加丰富、更加的引人关注。从单纯的对事物直观的感受,转变为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看法,人们融入了更多的理性与理智的思考,从中去发现事物的美好。然而在污文化、丧文化充斥着整个互联,甚至逆向输出到传统媒体的舆论战场中,人们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面,依然停留在污力滔滔的言论中不能自拔,从而导致价值观的偏差。藕发莲生必有其根,缺少美育,审美能力欠佳乃根源所在。因此,要加强美育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发现社会上更多美好的事物。

加强美的熏陶与培养,能够保留心灵的净土。身体和心灵至少有一个在路上,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逐利的心态在现代社会显得更为现实一些。殊不知这种逐利的社会心态,给人的身体造成的压力可以通过短暂的休息调整得以缓解,但是心灵的创伤缺失难以弥补的长袖之痛。倘若一个人的心灵和境界,没有感受到美的熏陶和启示,没有保留住一片审美的心灵净土,任何美的种子播下,也不会生根发芽。审美的心境能够让我们在浮躁的社会当中保留一份内心的本真,能够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不同事物的美好,即使它是丑陋的`。美的熏陶与培养能够让一个人拥有看待世界独树一帜的眼光,能够让一个人有更加完善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加强美的熏陶与培养能够留住心灵中的那一摸纯真和一片净土。

加强美的熏陶和培养,能够成就胸襟和气象。一个人的胸襟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和人生高度。心胸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大。古有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宽广胸襟,现有廖俊波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心胸。古有孟子善于培养自我的浩然之气,现有大国公民追求心胸的宽广……人们将胸襟作为个人立身行事的基础,将胸襟作为自身内涵的涵养。然而现如今人们对于美的培养与孕化早已抛之九霄云外,对于美的事物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缺乏理性的思考。从古至今的先贤大儒为后人出人生的大智慧——要注重自身审美能力的培养,成就胸襟和气象。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审美能力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个人之福,国家之幸,不容小觑。因此,不仅要正确认识美、更要不断发现美、还要努力创造美,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方能让个人有更高的境界,助力社会美好。

以上是我对美育的看法,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中学生的美育教育发言稿 篇4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不忘初心,美育同行”。

美育就是对我们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我们的眼睛和心灵。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中央新时代领路人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说:“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很多学校忽视美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甚至不开设美术课。让我们就来说说美术教育吧。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美术是不是生存技能。

有的家长说,美术是高大上的东西,孩子们最应该掌握的是生存技能。此言差矣,美术确实高雅,但却并非是高大上到与我们的生活脱节的事物,生活中从建筑到园林,从服装到美食,处处都有美,有美的地方就需要美术,有需要的地方就有生存空间,更不要说齐白石、徐悲鸿,达·芬奇等美术大家,一画成名,百代流芳。

学美术确实需要很强的耐心,但这是做不做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

有的同学说,学美术需要很强的耐心,自己做不到。恰恰相反,正因为我们缺少耐心,更应该通过学习美术来锻炼。就拿绘画来说,它原本就是一件需要耐心和细心的事,画画要很能坐得住,一幅看似简单的画作也有很多细节需要处理,这就必须要有耐心。正如身体不好可以多运动、多锻炼一样,缺少耐心也可以通过一定方式的训练来加以改善,学习美术就是培养耐心很好的方式。

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有的老师说,高考竞争激烈,喜欢美术专业的考生可以自己去学习。说这话的老师忘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从小处说,美育就是教育我们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

喜欢站在田埂上唱豫剧的7岁小男孩,在白洋淀麦田旁练芭蕾的12岁姑娘,总拿着父亲的旧手机录歌的初二学生……20xx年年初,这些农村孩子因艺术而结缘,一起登上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舞台。所以美育不是做不来的事情,也不是生存技能之外的东西,高考更不应该排斥美育。

希望我们大家从读一首美丽的诗歌开始,从欣赏一朵花开始,从写一个毛笔字开始,做一个追求美、发现美、感受美的人。

愿我们不忘初心,与美同行,共创美好!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中学生的美育教育发言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大家好!能够代表高三学生开启这次国旗下,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让美照亮生活”。

学弟学妹们,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的校园美吗?美在哪里?我看到好多同学都在四处张望寻找,我们每天生活在校园中,大家却没有留意到校园的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美,其实无处不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日升月落,清明高远;红尘陌上,芳华无限;竹影荷露,风情万种;翰墨书海,满纸淋漓……大千世界,万物皆美。美,穿越眼眸,抵达心灵;美,滋养生命,净化灵魂。美,有着动人心魄的力量,让人们耗尽一生,孜孜以求。我们生活在美的屋檐下,要学会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让美照亮我们的生活。

心中有美,美自在我。

朱光潜先生曾言:“常有青年问我,美是什么,其实你们从小就懂得美与丑的差别了。”是的,我们对美的感知无需过多教育,只要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美便无处不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曹植梦中惊鸿一瞥,留下洛神摄人心魄的美;“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草木凝结天地雨露,伸展然之美;“制荠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品行高洁,修身自好的生命也是美。不必苦苦探寻美的定义,只要心中有美,一刹那的心动,便足以感受到美。

心中有美,美自随我。

西塞罗的一句话深得我心:“我对事业的追求和抱负,是以‘真’为开始,‘善’为历程,‘美’为最终目标的。”主动寻找美,主动接受“美育”,让美照亮我们的生活,更照亮我们的心灵。不必说美术家不舍昼夜,只为捕捉那一瞬间的美,将其定格为永恒;也不必说数学家、物理学家为探索自然本质之美,沉迷其中兀兀穷年;单是文人墨客那一句句令人心动的诗文,就足以让我们含英咀华、回味无穷。生活在美的屋檐下,我们依柴门看风光无限,靠着窗棂,品淡酒浓茶。或许还能在这屋檐上,再挂一串风铃,让美在心灵回响。

心中有美,美自造我。

“如果你歌颂美,即使站在沙漠中央,也会有听众”,纪伯伦对美的赞誉溢于言表。我们不仅要歌颂美,还要创造美,这才是“美”和“美育”的终极目标。一朵雨荷的初颜,敌不过易老的时光,但这一刹那却是永恒。无需迷惘,无需彷徨,美就在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发自心底的善意就是美,对自然万物的敬爱就是美。生活中或许有迷雾重重,但别忘了星空依旧。长夜漫漫,何不生一堆火?用这灿烂绚丽的火苗照亮他人,也温暖自己。怀一颗创造美的心,做最美的自然之子与万物之灵,这是上天赋予我们的责任。

学弟学妹们,让我们带上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热爱美,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美,让美照亮生活,在美的屋檐下涂抹上我们最亮丽的色彩。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中学生的美育教育发言稿 篇6

尊敬的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让美育走进你我。”

美育如一丝清泉,涵养人的心灵;美育如一部经典,影响人的一生;美育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美育是我们应当掌握与注重的,我们要让美育步入我们的生活。

美育让生活富有色彩。当我们在美育中徜徉时,会发现世界不一样的特点,就拿美术来说,通过画笔勾勒出的是另一番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画卷,展现着世间百态,展现着自然风光。一幅《清明上河图》可见北宋生活面貌,一幅《蒙娜丽莎》带来独特体验。一首琵琶曲也引起人“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画卷,美育让生活充满了色彩。

美育让心灵变得纯净。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曾说过“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是如此,那么我想美育更是如此吧。

美育让人洗去心灵的沉垢。古人就曾提到“如听仙乐耳暂明。”不也是一种心灵上的感觉引起的共鸣吗?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与心灵;有人会通过听音乐缓解忧伤,有人会通过舞蹈发泄情绪,有人会通过书法绘画转移视线,让自己不为悲伤所累。凡此种种,都是用美育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让美育净化了心灵。

美育让人生丰富。看一个人看的有时不仅仅是他的学术成绩的高低,而是综合素质,这其中就有美学,美学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对美育专注的人都有丰富的人生体验,钢琴大师朗朗就是如此,他从小就爱钢琴,随着技术提高,他先后多次出国表演,展示自己的才艺,体验了不一样的世界,经历了不一样的高度与人生,当然,他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美育从一定程度上丰富着人生的阅历与人生。

美育越来越重要,20xx年,许多农村孩子也因艺术走上艺术舞台,越多的注重美育,所以我们也要注重美育,虽然有许多人认为美育会打扰学习,会耽误时间,但这些都不过是误解,当你心灵通透,人生阅历丰富时不是更有动力去学习吗?美育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培养的,所以我们可以去培养自己,在闲暇时或压力大时用它来为自己疗伤。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美育之路,去发扬美育。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中学生的美育教育发言稿 篇7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没有生命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我们要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和睦相处,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断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还要培养自己的耐挫能力、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不断增强奉献社会的意识。

自建校以来,我们一直重视生命教育。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去追寻教育的本真,引导教育的实践: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

近年来,学生伤害事故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等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也就是说每天将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美丽的生命之花在凋谢,安全事故已经成为导致中小学生死亡最为重要的原因。西方思想家倡导的“敬畏生命”的人道主义思想,应当成为我们对待生命的座右铭。

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视生命,经学校研究决定本周为我校的生命教育活动周。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将通过各种活动深入探讨生命的意义,唤醒师生的生命安全意识:我们也将举行生命教育观摩课和主题班会活动等等。

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可以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贵;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能为自己的心灵点起一盏灯,撷来一缕阳光,提高生命质量,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辉煌。

最后,预祝我校生命教育周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