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数学小故事【优秀23篇】

发布时间: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童话吧,童话故事最大的特征是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植物等物体人的感情。那么,都有哪些经典童话故事呢?

趣味数学小故事 1

【九片竹篱笆】

有9片竹篱笆,长度分别是1米、2米、3米、4米、5米、6米、7米、8米和9米。从中取出若干片,顺次连接,围出一块正方形场地,共有多少种不同取法?

1+2+3+4+5+6+7+8+9=45(米)。

由于

4×11<45<4×12,

可见所得正方形边长最大不超过11米。

其次,因为各片篱笆的长度互不相等,所以在正方形的四条相等的边中,至少有三条边是由两片或更多片篱笆连成的。由此可见,至少要取出7片篱笆,因而其中至少有一片篱笆的。长度大于或等于7米。

这样就确定了,正方形的边长可能取值范围是从7米到11米。在这范围内,可以列举出全部可能取法如下:

边长为7:(7,6+1,5+2,4+3),1种。

边长为8:(8,7+1,6+2,5+3),1种。

边长为9:(9,8+1,7+2,6+3),(9,8+1,7+2,5+4),(9,8+1,6+3,5+4),(9,7+2,6+3,5+4),(8+1,7+2,6+3,5+4),5种。

边长为10:(9+1,8+2,7+3,6+4),1种。

边长为11:(9+2,8+3,7+4,6+5),1种。

趣味数学小故事 2

阿凡提在街上卖甜瓜,他的甜瓜又大又甜,不一会儿就卖了很多。

这时,来了一个人问阿凡提:“你的甜瓜怎么卖的?” 阿凡提说:“我的甜瓜 10 元钱 3 个。” 这个人说:“那我买 2 个多少钱?” 阿凡提想了想说:“8 元钱。” 这个人觉得很奇怪,就问阿凡提为什么买 2 个反而比买 3 个还贵呢?阿凡提笑着解释了原因,这个人听了恍然大悟。

你知道阿凡提是怎么解释的'吗?

阿凡提说:“10 元钱 3 个,平均一个甜瓜约 3.33 元,买两个的话按单价应该是约 6.66 元,但我要价 8 元,是因为单独买两个的话,没有享受到买三个的优惠组合价格,而且我卖甜瓜也需要考虑整体的收益和成本,如果大家都只买两个,那我的甜瓜可能就不好卖了,所以单独买两个的价格会稍微高一点。”

数学小故事 3

一天,小松鼠发现他的好朋友小白兔在聚精会神地琢磨什么,于是他问:“我的好朋友!你在这里用心想啥?”

小白兔说:“我一直在想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可是总找不到答案。”

小松鼠一听就笑了:“车轮本来就应该是圆的嘛,难道你见过方的`、三角形的可以滚动的轮子吗?”

小白兔摇了摇头说:“你的话当然不错。可是,只是凭我们的感觉和经验而说,并没有从圆的性质来找出根本原因呀。”

“那……有了!问山羊爷爷去。”小松鼠想了一个好办法

于是,小白兔和小松鼠来到了山羊老爷爷家里。山羊老爷爷问明了来意,用圆规在地上画了一个圆,笑着说:“假如我们拿一根尺子量一量圆周上任何一点到圆心的距离,就会发现,它们都相等。这个相等的距离,叫做半径。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轴安在圆心上,车轴离开地面的距离,就总是等于车轮半径那么长。这样车轮在地面上就容易滚动了。而且你们坐在车子上,将平稳地被车子拉着走。假如这个车轮子是方形、三角形的,从轮缘到轮子圆心的距离各不相等,那么,这种车子走起来,一定会忽高忽低,震动的很厉害。因此。车轮都是圆的。”山羊老爷爷讲了之后,小白兔和小松鼠明白了,他们深有感触地说:“看来,处处离不开数学啊!”

趣味数学小故事 4

两百多年以前,在清代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乾隆皇帝在乾清宫摆下千叟宴,3900多位老年人应邀参加宴会。其中有一位客人的年纪特别大。

这位年龄特大的'老寿星有多大岁数呢?

乾隆帝说了,不过不是明说,而且是出了一道对联的上联: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大臣纪昀(“昀”读“yún”)在一旁凑热闹,也说一说这位老寿星的岁数,当然也不是明说,而是对出了下联:

古稀双庆,又多一个春秋。

对联里讲些什么呢?这位老者的岁数究竟是多少?

先看上联。花甲就是甲子,一个甲子是60年时间。“花甲重开”,是说经过了两个甲子,就是120年,这还不够,还要“外加三七岁月”,3和7相乘,是21年,所以总数是

60×2+3×7=141。

可见乾隆皇帝是说,这位老人家141岁。

再看下联。“古稀”是70岁。唐代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当然,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好了,七十自称小弟弟,活到八十不稀奇,可是直到半个世纪以前,能活70岁还是值得骄傲和令人羡慕的,往往要好好地庆贺一番。“古稀双庆”,是说这位老先生居然有两次庆贺古稀,度过了两个70年,并且不止这些,还“又多一个春秋”,总数是

70×2+1=141。

趣味数学小故事 5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1+2+3+……+97+98+99+100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这样算的:把 1 加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1+2+3+4+……+96+97+98+99+100,100+99+98+97+96+……+4+3+2+1,对应的。每一项相加都是 101,一共有 100 项,所以总和是 101×100=10100,但这是两排的和,所以一排的和是 10100÷2 = 5050。

数学小故事 6

出入相补原理

即2ab+(b-a)^2=c^2,化简便得a^2+b^2=c^2。其基本思想是图形经过割补后,其面积不变。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时更明确地概括为出入相补原理,这是后世演段术的基础。赵爽在注文中证明了勾股形三边及其和、差关系的24个命题。例如√(2(c-a)(c-b))+(c-b)=a,√(2(c-a)(c-b))+(c-a)=b,√(2(c-a)(c-b))+(c-a)+(c-b)=c等等。他还研究了二次方程问题,得出与韦达定理类似的。结果,并得到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之一。此外,使用“齐同术”,在乘除时应用了这一方法,还在‘旧高图论”中给出重差术的证明。赵爽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

赵爽自称负薪余日,研究《周髀》,遂为之作注,可见他是一个未脱离体力劳动的天算学家。一般认为,《周髀算经》成书于公元前100年前后,是一部引用分数运算及勾股定理等数学方法阐述盖天说的天文学著作。而大约同时成书的《九章算术》,则明确提出了勾股定理以及某些解勾股形问题。赵爽《周髀算经注》逐段解释《周髀》经文。

数学趣味故事 7

酷酷猴、帅帅猪、甜甜沙三人决定上路了,酷酷猴:“我们第一站上哪里去呢?”馋嘴的帅帅猪说道:“我们到太上老君那里去,听说他那里有仙丹,我们长这么大,还不知道仙丹是什么味道?”于是他们三人来到天庭太上老君的炼丹房,只见炼丹房内除了一个巨大的八卦炉,还悬挂着一个金葫芦一个银葫芦,酷酷猴:“仙丹肯定在葫芦里”,说完就想去拿葫芦。突然传来一声:“何人大胆,敢偷仙丹!”三人一看,太山老君已站在他们身后,甜甜沙:“老君爷爷,我们不是来偷仙丹的,我们就是好奇,想看看。”太上老君:“你们是谁?”酷酷猴骄傲的答道:“孙悟空是我师傅!”太上老君:“原来是贼猴头的徒弟,来人!把这三个小贼投入炼丹炉。”

帅帅猪一听,吓得哭着说道:“老君爷爷,我们真没敢偷,就是想问你要一粒仙丹尝尝味道。”太上老君:“给你们一个机会,出个问题考考你们,答出来每人赏一粒仙丹,答不出来,就投你们到炼丹炉炼仙丹。在金葫芦和银葫芦里共有245粒仙丹,如果金葫芦里每天倒出15粒,银葫芦里每天倒出10粒,三天后,两个葫芦里的仙丹一样多,问原来金、银葫芦里各有多少粒仙丹?”

酷酷猴答道:“我知道,三天中金葫芦比银葫芦多倒出15粒,所以用(245-15)÷2=115粒,求出原来银葫芦里的仙丹数,再用245-115=130粒,求出原来金葫芦里的仙丹数。老君爷爷你说我解的'对吗?”帅帅猪插嘴说道:“用方程也可求,假设原来银葫芦里有X粒,那么原来金葫芦里就有245-X粒,列出方程:X-10×3=245-X-15×3,也可求出。”太上老君笑道:“不错,赏你们每人一粒仙丹!”

只要大家脚踏实地的复习、一定能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希望提供的一年级趣味数学故事,能帮助大家迅速提高数学成绩!

数学小故事 8

数学魔术家

1981年的一个夏日,在印度举行了一场心算比赛。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岁的妇女,她的名字叫沙贡塔娜。当天,她要以惊人的心算能力,与一台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展开竞赛。

工作人员写出一个201位的大数,让求这个数的23次方根。运算结果,沙贡塔娜只用了50秒钟就向观众报出了正确的答案。而计算机为了得出同样的答数,必须输入两万条指令,再进行计算,花费的时间比沙贡塔娜要多得多。

这一奇闻,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沙贡塔娜被称为“数学魔术家”。

数学趣味故事 9

瘸腿狐狸偷吃了小鸡崽,要打他6下。小熊朝手上吐了唾沫说:“我劲大,由我来打吧!”

小熊抡圆了胳臂,朝狐狸猛揍了5拳,狐狸“扑嗵”一声倒在了地上,口吐白沫,四腿乱蹬,奄奄一息。

小熊还嫌不过瘾,说:“你还欠我一下哪!去你的吧!”小熊猛踢了狐狸一脚。

狐狸也算命大,他掉在一棵树杈上,没有摔死。过了半天,缓过气来了。

一只小松鼠,左手拿纸,右手拿笔,在树上边走边说:“哎呀,这数学题可难死了,怎么做呀!”

小松鼠一脚踩在瘸腿狐狸身上,吓了一大跳:“唉呀,树上怎么会有只死狐狸?”

瘸腿狐狸半睁开眼睛,有气无力地说:“你才死了哪!”

“是活的?”小松鼠又吓了一跳。

瘸腿狐狸小声问:“你遇到难题了?我能帮忙吗?”

小松鼠说:“你伤得这样重,还帮我解题,真是好狐狸!题目是这样的:有三棵古树,它们的年龄分别由1、2、3、4、5、6、7、8、9中的不同的'三个数字组成,其中一棵树的年龄正好是其他两棵树年龄和的一半,这三棵古树各多少岁?”

瘸腿狐狸说:“这题很容易。不过,我如果帮你做出来,你能帮我一把吗?”

“没问题!救死扶伤嘛!”小松鼠满口答应。

狐狸说:“你用这九个数字中最小的3个数:1、2、3组成123;和最大的3个数字组成789,而123+789=912,恰好是456的两倍。也就是说456正好是123与789和的一半。”

小松鼠高兴地说:“这三棵古树年龄分别是123岁、456岁、789岁。年龄可真大呀!要好好保护这些古树。”

瘸腿狐狸说:“我已经帮你把题算出来了,你帮我从树上下到地面吧!”

小松鼠“吱吱”叫了几声,不知从什么地方钻出好几只小松鼠。大家喊着号子,连拖带拽把瘸腿狐狸拉到了地面上。帮忙的小松鼠一转眼又都不见了。

瘸腿狐狸对小松鼠说:“我想吃点东西,我可不吃素食。”

小松鼠问:“你想吃什么?”

瘸腿狐狸说:“鸡、鼠共有49,100条腿往前走,请你想一想,来多少只鸡来多少只鼠,鸡我是不敢吃了,只好吃鼠啦。”

小松鼠问:“要吃几只鼠?”

“算算嘛!”狐狸列了个算式:

鼠的只数是(100-49×2)÷2=1(只)

小松鼠惊讶地问:“这1只鼠是不是我呀?”

“就是你小松鼠!”瘸腿狐狸张嘴扑上前去。

生活中出处充满数学的趣味,在这里数学网整理了最新的趣味数学故事:松鼠救命,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快乐中了解数学,爱上数学。

数学小故事 10

从前,有个名叫伊凡的国王,他有一个既聪明又漂亮的女儿。国王想:“公主已经长大,应该替她招一个附马才对。”于是,国王派出使者到世界各地发布消息:“国王要从全世界的年轻人中,选出最优秀的人,做公主的附马。聪明能干的人,快到皇宫里参加竞选啊!”这个消息传遍了全世界的每个角落。邻国的王子和有钱人家的小伙子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地来到皇宫里。而穷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羡慕地小声议论:“我们这么穷,公主是不可能嫁给我们的。,还是不要想了。”只有牧羊人奥利奥一点也不灰心,他决定要去试一试。

他们来到皇宫里后,国王给这些年轻人出了许多难题,题目有弹琴、下棋、射箭……奥利奥在一群穿得十分神气的候选人中间显得很土气,但每一项测验奥利奥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所以他和一名邻国的王子,一个大臣的儿子被留了下来,接受公主最后的考验。

公主说:“我要嫁一个聪明的人,我的幸运数是一个两位数,谁能保证在9次之内猜中的话,我就嫁给他做妻子。”

大臣的儿子急忙说:“这个简单,让我先来吧!”“是15吗?”公主摇摇头,“是47吗?”公主摇摇头,“是32吗?”公主又摇了摇了头,“是83吗?”公主还是摇了摇头……

邻国的王子说:“那让我来试试,是10?”“是11?”“是12?”“是13?”“是14?”……但公主一直在摇头。

奥利奥想了一想,然后问公主:“这个数比55大吗?”公主摇了摇头,奥利奥又问:“比33大吗?”公主点了点头,于是奥利奥接着问:“比45大吗?”公主又摇了摇头……

小朋友,�

数学小故事 11

笛卡尔是法国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兴趣很广泛,取得了很多成绩,比如哲学、物理学、数学等等。我们今天就说说他的数学成就,就是他对解析几何学的贡献。

笛卡尔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丧母,父亲非常溺爱他。他身体不好,父亲就和学校商量,每天早上晚点儿起床,好多休息一会儿。后来,笛卡尔就养成了在床上沉思的习惯。据说,笛卡尔的许多发现都是早上在床上思考得到的,这里面就包括解析几何。

有一次,笛卡尔生病卧床。这又是他思考问题的好时机。身体躺在床上休息,脑子可没闲着。这些日子,他正被这样一个问题困扰着:代数里面的方程啊什么的都是抽象的,而几何里面的图形却是很直观的,要是能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在代数和几何之间架设一座桥梁,那该多好啊!可是,这座桥在哪里呢?在哪里呢

突然,他看见屋顶上的。一只蜘蛛拉着丝垂了下来。一会儿,蜘蛛又顺着丝爬了上去,在屋顶上左右爬行。

小学经典数学故事《从蜘蛛想到的》:笛卡尔看到蜘蛛的表演,突然大受启发。他想,可以把蜘蛛看作一个点,他在屋子里上、下、左、右运动,能不能用数字,把蜘蛛在某一个时刻的位置表示出来呢?他又想,屋子里相邻的两面墙,再加上地面总共可以交出三条直线,如果把地面作为起点,把交出的三条直线作为三个数轴,那么空间中任何一点的位置,不就可以在这三根数轴上,找到的三个对应的有顺序的数字来表示了吗?

传说未必可信,但是笛卡尔的功劳是不容怀疑的。1637年,笛卡尔出版了《几何学》这本书。在书中,他把坐标系引入了几何学,将几何和代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此,很多抽象的代数问题和繁复的几何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后来牛顿把这门数学分支命名为解析几何学。

数学小故事 12

在广袤的大草原,在阴森的狼堡内,大灰狼一家

小灰灰:爸爸,今天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求尾数为5的两位数的平方的简便算法了。很简便。

大灰狼:是吗快给爸爸介绍一下。

小灰灰:比如说15=225;25=625;35=1225。爸爸,你来求45的平方。

大灰狼:45的平方,45的平方,儿子你就别难为爸爸了,爸爸的手指头根本不够用。

狼妈妈:儿子,就别难为你爸爸了。你爸爸读书时每次数学考试总是班级第三十名,全班倒数第一。

大灰狼:你别狗眼看狼低,我还考过一次第一名呢。

小灰灰:老爸,你好棒哟。

大灰狼:那次考试排名老师采用升幂排列的方式,我就正数第一了。

小灰灰:妈妈,什么是升幂排列

狼妈妈: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这个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这个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小灰灰:爸爸,你还是倒数第一呀!

小灰灰:求尾数为5的两位数的平方,只需用十位上的数乘以比十位上的。数大1的数,求出乘积后在乘积的后面直接写上25即可。如:求35,先用3(3+1),积为12。在12的后面直接书写25,即1225。又如:求65,先用6(6+1),积为42。在42的后面直接书写25,即4225。

大灰狼:奥,我明白了,比如求85,就是8乘以9得72,在72后面直接书写25,即7225。也就是说,85=7225。

大灰狼:哎,当初都是因为我太调皮了,不然我一定是狼界的数学家,最少不至于是倒数第一名。

数学小故事 13

如果你不会背1、2、3……你该怎么数数?

在我们的祖先认识数字以前,原始人采用把珠子和铜币逐个相比的方法来判断珠子和铜币哪一个多。这个朴素的“一一对应”原理仍是我们今天数数的方法。所不同的是我们不必再把实物与实物进行比较,而是把实物与自然数的整体{1,2,…,n}进行比较。比如,当我们数5个珠子时,实际上是把它们分别与1、2、3、4、5一一对应而数出来的。

这一思想,被数学家康托成功地用来比较无穷集合的大小:如果两个集合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则这两个集合的元素就一样多。

康托的有关无穷的概念,震撼了知识界。

由于研究无穷时往往推出一些合乎逻辑的但又荒谬的结果(称为“悖论”),许多大数学家唯恐陷进去而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不到30岁的康托向神秘的无穷宣战。他靠着辛勤的汗水,成功地证明了一条直线上的点能够和一个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也能和空间中的点一一对应。这样看起来,1厘米长的线段内的点与太平洋面上的点,以及整个地球内部的点都“一样多”。

天才总是不被世人所理解。康托的工作与传统的数学观念发生了尖锐冲突,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攻击甚至谩骂。有人说,康托的集合理论是一种“疾病”,康托的概念是“雾中之雾”,甚至说康托是“疯子”。

来自数学权威们的巨大精神压力终于摧垮了康托,使他心力交瘁,患了神经分裂症,被送进精神病医院。他在集合论方面许多非常出色的`成果,都是在精神病发作的间歇时获得的。真金不怕火炼,康托的思想终于大放光彩。1897年举行的第一次国际数学家会议上,他的成就得到承认,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称赞康托的工作?“可能是这个时代所能夸耀的最巨大的工作”。

数学小故事 14

爸爸妈妈经常带我去看望外公外婆,以前,我们都坐长途汽车去,后来,家里有了汽车,就经常自己开车去。

有一次,我坐在车上,对妈妈说:“我们现在自己开车去外婆家,不用再买长途汽车票了,是不是可以省下不少钱?”妈妈笑着说:“车票是不用买了,但却要花钱加汽油,还不知道是省钱还是费钱呢。”爸爸接着说:“我们来算一算吧,看看到底省钱还是费钱。”“坐客车去,大人票价每人14元,儿童票半价,自己开车的'话,汽车每100公里耗油8升,油价大约每升7元,从我们家出发开到外婆家大约50公里,你们算算看吧。”我在心里飞快地算着,开车的话,需要8×7÷2=28元,坐客车的话,两个大人和一个儿童需要14×2+14÷2=35元,28<35,开车省钱。我把答案告诉爸爸妈妈,以后我们就开车吧,又省钱又舒服,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有时候我一个人去,就不划算了吧?一个人车票只要14元,比开车要省一点。”妈妈说。“你再算算两个大人或一大一小两个人去,哪种方式更便宜,这样以后我们就知道什么情况该开车,什么情况该坐客车了。”爸爸对我说。

“这还不简单,两个大人车票需要14×2=28元,与开车费用相等,一大一小车票需要14+7=21元,比开车省钱。”我略加思考,说出了答案。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如果爸爸妈妈两人或者一家三人去外婆家,就开车去,其他情况还是坐客车更节约。”老妈作出了总结。

数学小故事 15

蜗牛何时爬上井?

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它趴在井底哭了起来。一只癞蛤蟆爬过来,瓮声瓮气的对蜗牛说:“别哭了,小兄弟!哭也没用,这井壁太高了,掉到这里就只能在这生活了。我已经在这里过了多年了,很久没有看到过太阳,就更别提想吃天鹅肉了!”蜗牛望着又老又丑的癞蛤蟆,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它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蜗牛对癞蛤蟆说: “癞大叔,我不能生活在这里,我一定要爬上去!请问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话!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纪,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么能爬上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总能爬出去!”第二天,蜗牛吃得饱饱的,喝足了水,就开始顺着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到了傍晚终于爬了5米。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想着想着,它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早上,蜗牛被一阵呼噜声吵醒了。一看原来是癞大叔还在睡觉。它心里一惊:“我怎么离井底这么近?”原来,蜗牛睡着以后从井壁上滑下来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紧牙又开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晚上蜗牛又滑下4米。爬呀爬,最后坚强地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

你能猜出来,蜗牛需要用几天时间就能爬上井台吗?

趣味数学小故事 16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1967年8月23日,苏联的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大气层时,突然发生了恶性事故——减速降落伞无法打开。苏联中央领导研究后决定:向全国实况转播这次事故。当电视台的播音员用沉重的语调宣布,宇宙飞船在两小时后将坠毁,观众将目睹宇航员弗拉迪米·科马洛夫殉难的消息后,举国上下顿时被震撼了,人们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在电视上,观众们看到了宇航员科马洛夫镇定自若的形象。他面带微笑地对母亲说:“妈妈,您的图像我在这里看得清清楚楚,包括您头上的每根白发,您能看清我吗?” “能,能看清楚。儿啊,妈妈一切都很好,你放心吧!” 这时,科马洛夫的女儿也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她只有12岁。科马洛夫说:“女儿,你不要哭。”“我不哭……”女儿已泣不成声,但她强忍悲痛说:“爸爸,你是苏联英雄,我想告诉你,英雄的女儿会像英雄那样生活的!” 科马洛夫叮嘱女儿说:“你学习时,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联盟一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距离宇宙飞船坠毁的时间只有7分钟了。科马洛夫向全国的电视观众挥挥手说:“同胞们,请允许我在这茫茫的太空中与你们告别。”

即使是一个小数点的错误,也会导致永远无法弥补的悲壮告别。

古罗马的恺撒大帝有句名言:“在战争中,重大事件常常就是小事所造成的后果。” 换成我们中国的警句大概就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吧。

趣味数学小故事 17

星期天,小豆子和伙伴们一起来到刘阿姨家的桃园,帮助刘阿姨给将要成熟的桃子套上果袋,休息时,小豆子发现果园里有一棵足有水桶般粗的桃树,上面结满了桃子,小豆子和伙伴们一起猜这棵桃树结了多少桃子,小豆子说:足有八百个、丁丁说:我看有一千个、当当说:我猜只有五百多个

大家都说自己猜的对,于是他们就请刘阿姨来裁判。刘阿姨笑道:这是我们果园里的。桃树王,每年都结几百斤桃子,今年这棵桃树的桃子是我给套上果袋的,具体的数量我得出道题考考你们。刘阿姨想了想说:桃树王上的果子是个三位数,百位是个位的2倍,三个数字的和是19,你们说桃树王上结了多少桃子?

小豆子想了想说:我有办法求出来:因为三个数字和是19,百位是个位的2倍,说明19减去十位上的数字应该是3的倍数,假设十位上的数字是0~9中的某个数,那么百位和个位的数字就能推算出来,我算出的结果是874个桃子。丁丁不服气的说:我也有办法推算出来,由于百位是个位的2倍,所以假设百位是2、4、6、8,那么个位就是1、2、3、4,然后用19减去百位与个位的数字和,也能推算出共有874个桃子!刘阿姨满意的点点头,说道:你们都算对了,今天阿姨请你们尝尝新鲜的桃子!

数学小故事 18

在神秘的数学王国里,胖子0与瘦子1这两个小有名气的数字,常常为了谁重要而争执不休。瞧!今天,这两个小冤家狭路相逢,彼此之间又展开了一场舌战。

瘦子1抢先发言:哼!胖胖的`0,你有什么了不起?就像100,如果没有我这个瘦子1,你这两个胖0有什么用?

胖子0不服气了:你也甭在我面前耍威风,想想看,要是没有我,你上哪找其它数来组成100呢?

哟!1不甘示弱,你再神气也不过是表示什么也没有,看!1+0还不等于我本身,你哪点儿派得上用场啦?

去!10结果也还不是我,你1不也同样没用!0针锋相对。

小学生数学故事《0和1》:你1顿了顿,随机应变道,不管怎么说,你0就是表示什么也没有!

这就是你见识少了。0不慌不忙地说,你看,日常生活中,气温0度,难道是没有温度吗?再比如,直尺上没有我作为起点,哪有你1呢?

再怎么比,你也只能做中间数或尾数,如1037、1307,永远不能领头。1信心十足地说。听了这话,0更显得理直气壮地说:这可说不定了,如0.1,没有我这个0来占位,你可怎么办?

眼看着胖子0与瘦子1争得脸红耳赤,谁也不让谁,一旁观战的其他数字们都十分着急。这时,9灵机一动,上前做了个暂停的手势:你俩都别争了,瞧你们,1、0有哪个数比我大?这胖子0、瘦子1哑口无言。这时,9才心平气和地说:1、0,其实,只要你们站在一块,不就比我大了吗?1、0面面相觑,半晌才搔搔头笑了。这才对嘛!团结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9语重心长地说。

趣味数学小故事 19

话说唐僧和三个徒弟为普渡众生去西天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困难重重,关卡层层,是常人很难办到的。师徒四人走了一天,觉得累了,便休息一下。八戒把钉耙一丢,倒地便睡,唐僧与沙僧打坐,悟空舞动金箍棒。

只见悟空一声变,金箍棒由原来的绣花针变成了高耸入云的'大柱子。

悟空叫道:“八戒,你猜我的金箍棒现在有多长?”

八戒懒懒地说:“能有多长,不过10米罢了。”

悟空说:“俺这金箍棒可神了,5秒能变10米。”

那25秒能变15米的八戒随口说道。

沙僧说:“这肯定算错了,5秒比10米小,25秒比15米大。”

八戒说:“扯淡,这个理由一点也不充分。”

悟空说:“那我就说说理由,让你们心服口服。”

八戒说:“愿闻其详。”

悟空说:“用解比例的方法,设25秒能变x米,比例是5:10=25:x,5x=250,x=50,答案应该是50米啊!”

这这八戒哑口无言,还有一种方法,沙僧补充道:5秒能变10米,105=2米,意思是1秒能变2米长,25秒就能变252=50米长。”八戒如醍醐灌顶,连连称是。

唐僧在一旁听着,说道:“你们都很聪明,用不同的方法解开了这道题。凡事要深思熟虑,八戒,你以后可不能瞎掰了,要用理由说明问题。”

一定,一定,徒儿谨记师父教诲,今后要学好数学哈哈哈,师徒四人伴着笑声又启程了。

数学小故事 20

老师说:这孩子太牛,我教不了。

高斯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高斯是近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有“数学王子”之称。大家可能知道的更多的故事是关于等差数列求和的。

有一天高斯的`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对同学们说:“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说:“去,回去再算!错了。”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答案呢?

要知道那个年代,等差数列的求和是大学才学习的知识,而小高斯看上去有能力掌握这个数学技能。

于是,下课后老手向校长汇报:“对于高斯,我已经没什么可教的了。”

后来,老师为了不埋没高斯的数学天赋,经常托人去大城市汉堡买更先进的数学书给高斯看,还让自己的助理对这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多加照顾。

数学小故事 21

欧拉是18世纪最优秀的数学家,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1707年4月15日,欧拉诞生于瑞士的巴塞尔。小时候他就特别喜欢数学,不满10岁就开始自学《代数学》。这本书连他的几位老师都没读过,可小欧拉却读得津津有味,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事后再向别人请教。1720年,13岁的欧拉靠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巴塞尔大学。这在当时是个奇迹,曾轰动了数学界。小欧拉是这所大学,也是整个瑞士大学校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

欧拉大学毕业后到了俄国的首都彼得堡。在他26岁时,担任了彼得堡科学院的数学教授。1735年,年仅28岁的欧拉,由于要计算一个彗星的轨道,奋战了三天三夜,最后用他自己发明的新方法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过度的工作,使欧拉得了眼病,就在那一年他右眼失明了。疾病没有吓倒他,他更加勤奋地工作,写出了几百篇论文,大量出色的研究成果,使他在欧洲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在他59岁时,仅剩的一只左眼视力衰退,只能模糊地看到物体,最后双目失明。但是工作就是他的生命,他决心用加倍的努力,来回答命运对他的挑战。眼睛看不见,他就口述,由他的儿子记录,继续写作。欧拉凭着他惊人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在黑暗中整整工作了17年。

1783年9月18日,在不久前才刚计算完气球上升定律的欧拉,在兴奋中突然停止了呼吸,享年76岁。欧拉生活、工作过的三个国家:瑞士、俄国、德国,都把欧拉作为自己的数学家,为有他而感到骄傲。

数学小故事 22

小熊家就在森林学校旁边。每天上学的小动物们都从他家门口经过,十分热闹。

这天,小兔上学经过他家,往窗户里一看,小熊还在床上打呼噜呢。

小熊,小熊,快起床,上学要迟到了。小兔在外面喊,可小熊翻个身又睡着了。不一会儿,小猴也来了。两人好不容易才把小熊叫醒。

小熊睁开眼睛说:我今天不上学了,以后也不上学了。

小猴着急地问:你不上学,那你干什么呀?

我,我,我要开个小店。小熊摸着脑袋说。

原来,小熊平时上课不专心,经常打瞌睡,成绩不好,觉得上学太累了,太没劲了,因此不想上学了。

小兔说:这可不行啊!

有什么不行,说干就干,我马上要进货去了,你们快上学去吧。说完小熊就进货去了。

到学校放学时,小熊的。小果店已正式开张了。

小兔和小猴来到小店,他们商量好了要整整这个不爱上学的懒家伙。

桃子怎么卖呀?小猴问。

第一筐里6元3公斤第二筐里6元2公斤。小熊说。

小猴抓抓脑袋说:如果我从两筐拿5公斤,就要付你12元。

是的。

那我全买下,既然5公斤12元,那60公斤就是12乘12,144元,是不是? 正是,正是小熊讲。

于是小猴买了所有的桃子,付了钱,和小兔高兴地走了。

到了晚上,小熊结帐,算来算去算不对,怎么没赚到钱还反而亏本了呢?又没有其他人来买东西,就小猴一个呀。

这时,山羊老师来了,来询问小熊今天为何没有上学?小熊把小猴买桃一事一五一十地说了。

山羊老师摸着小熊的头说:正因为你学习不好,才上了小猴的当。小熊惭愧地低下了头,山羊老师又把上当的原因告诉了小熊。

从此以后小熊每天上课都很认真。因为他知道不学好知识,干什么都不行。

小朋友们,你知道小熊是怎么上当的吗?小猴到底应付多少钱?

数学小故事 23

蒲丰试验

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

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704≈。蒲丰说:“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这就是著名的“蒲丰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