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试验方案(13篇)

发布时间: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临床试验方案 1

1、构建分层管理小组

对护理人员的能力、考评测试、临床培训成绩以及经验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后,根据层次管理制度对每个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分级。主要3个管理层面,护士长、责任护士以及执行护士。其中,护士长负责对全部病房的工作进行管理;责任护士主要引导执行护士对患者的护理、治疗、健康指导以及检查等工作,另外,严格监督并指导执行护士的日常工作;执行护士主要对具体操作进行负责,及时发现、上报患者出现的问题。对妇科人力资源以及病床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后,确定人员配备。如根据我院妇科人力资源和病床实际情况,人员配置如下:1名护士长,4名责任护士,2名执行护士。护士长的选择,严格按照竞聘上岗制度选择;责任护士要依据竞争上岗制以及业务能力水平作为参考依据,择优担任;准责任护士要具备本科、大专毕业证以及护士职业资格证等;执行护士主要由具备中专毕业证以及护士职业资格证的人员任职;责任护士对执行护士起指导作用。

2、护理层级管理法

护理层级管理模式主要由护士长、责任护士以及执行护士构成,逐步构建为医生、护士与患者三者之间的工作模式,实施责任护士全面责任制以及连续排班制度,对各个小组的护理方案进行制定,正确实施护理操作步骤,对护理服务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检查。护士长对本科室的护理工作全面负责,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护理方法进行适当调整。

3、排班制度

医院不同科室的工作量受到工作时间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根据不同科室,制定出相对应的排班制度。制定连续8h工作3班制,减少交接班次数,增强安全系数,如将工作时间分为3个阶段:每个时间段安排的值班人数不能少于6个人,排班时根据床位分为3个责任小组,安排责任护士进行全面负责;另外,人员配置可以根据以下时间段进行分配,根据各个时间段的工作量以及护士的工作状态,对护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调配。

4、在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中护理层级管理的作用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在护理理念中,需要增加人性化理念,患者在对医院医疗水平进行关注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关注医院护理质量。责任管理逐渐成为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在医院实施责任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管理的健康、快速发展,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体现出护士的价值。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能够对护士护理水平和质量进行全面反映。制定层级护理岗位,主要以护理人员自身工作能力、技术水平作为划分岗位的重要依据,并实现岗位职责与技术水平的互相结合,进而充分将护理人员的作用发挥出来。进行分层管理时,以护理人员的等级、能力水平等为主要依据,设定出不同的岗位和等级,确定其工作岗位,使其履行相应岗位的责任、内容。一方面,能够对各个等级的护士工作责任进行明确,能力水平高的`护士主要担任指导工作,主要对层级较低的护士工作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服务水平,提高护士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压力感,激发工作热情,防止出现盲目操作现象,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护理层级管理制度,对患者来说,能够在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建立对应关系,能够让护士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进而增强护理内容的明确性,随时对患者病情的发展变化进行掌握。另外,还能够加强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了解,建立友好、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消除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陌生感,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加快患者身体康复速度,而且还能够增强患者护理满意度。某医院中有56名护理人员,所选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0~45岁,平均(25.3±2.5)岁;学历:31名本科,16名大专,9名中专。运用随机分配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护理人员采用传统功能管理模式,研究组运用护理层级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人员配备法、护理层级管理法等。结果表明,研究组护士的护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证明在医院临床护理管理过程中运用护理层级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增强护理人员责任心和责任感,提高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护理层级管理能够对护理人员的授权进行充分体现,领导阶层将工作逐层分派下去,进行管理时,护士长对责任护士进行授权,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护士长进行授权的内容,责任护士对执行护士进行授权,执行护士负责责任护士的授权内容;此外,护士长对医院科室的各项工作内容进行负责。这对提高护理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临床试验方案 2

一、 定义:

试验方案(Protocol):叙述试验的背景、理论基础和目的,以及试验设计、方法和组织,包括统计学考虑、试验执行和完成的条件。方案必须由参加试验的主要研究者、研究机构和申办者签章并注明日期。

二、GCP第四章有关试验方案的叙述

第一条 临床试验开始前应制定试验方案,该方案由研究者与申办者共同商定并签字,报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实施。

第二条 临床试验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试验题目;

(二)试验目的,试验背景,临床前研究中有临床意义的发现和与该试验有关的临床试验结果、已知对人体的可能危险与受益,及试验药物存在人种差异的可能;

(三)申办者的名称和地址,进行试验的场所,研究者的姓名、资格和地址;

(四)试验设计的类型,随机化分组方法及设盲的水平;

(五)受试者的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标准,选择受试者的步骤,受试者分配的方法;

(六)根据统计学原理计算要达到试验预期目的所需的病例数;

(七)试验用药品的剂型、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给药次数、疗程和有关合并用药的规定,以及对包装和标签的说明;

(八)拟进行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项目、测定的次数和药代动力学分析等;

(九)试验用药品的登记与使用记录、递送、分发方式及储藏条件;

(十)临床观察、随访和保证受试者依从性的措施;

(十一)中止临床试验的标准,结束临床试验的规定;

(十二)疗效评定标准,包括评定参数的方法、观察时间、记录与分析;

(十三)受试者的编码、随机数字表及病例报告表的保存手续;

(十四)不良事件的记录要求和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方法、处理措施、随访的方式、时间和转归;

(十五)试验用药品编码的建立和保存,揭盲方法和紧急情况下破盲的规定;

(十六)统计分析计划,统计分析数据集的定义和选择;

(十七)数据管理和数据可溯源性的规定;

(十八)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十九)试验相关的伦理学;

(二十)临床试验预期的进度和完成日期;

(二十一)试验结束后的随访和医疗措施;

(二十二)各方承担的职责及其他有关规定;

(二十三)参考文献。

第三条 临床试验中,若确有需要,可以按规定程序对试验方案作修正。

三、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的重要性

(1)是临床试验的主要文件

(2)是实施GCP的重要环节

(3)是伦理审核的重点内容

(4)是进行研究、监查、稽查的重要依据

(5)是对药品进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的可靠保证

四、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的原则

(一)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中必须设立对照组

1. 目的和意义:

目的:比较新药与对照药治疗结果的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

意义:判断受试者治疗前后的变化是试验药物,而不是其它因素入如病情的`自然发展或受试者机体内环境的变化所引起。但两组病人其它条件必须均衡。

2. 对照试验的类型:平行对照试验和交叉对照试验

(1) 平行对照试验

优点:组间可比性强,各种干扰因素可因随机分配而平衡;

结果及结论较可靠,常与随机、盲法结合,具有说服力。

缺点:需消耗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试验组 阳性结果 阴性结果 阳性结果 阴性结果

合格的受试对象

分层随机分组 对照组

(2) 交叉对照试验 合格的 受试对象

A药 阳性 阴性

随机分配 组2

B药 阳性

组1 清除期

B药 阳性 阴性

阴性

清除期

A药 阳性 阴性

优点:

① 随机分配,设立对照,论证强度好;

② 自身对照,可减少个体差异的影响;

③ 所需样本量少。

缺点:

① 观察期长,为清除治疗残余效应影响;

② 残效清除期无任何治疗,对某些病例病情不利;

③ 难以保证每一观察病例都能完成两个阶段的治疗,且同意病例不可能在两个阶段保持完成相同的病情;

④ 使用受限,常以某些病情较稳定的慢性疾病为宜,对急性、重症病例不宜采用。

3. 对照药的选择:阳性对照和安慰剂对照

阳性对照:原则上应选择同一家族药物中公认较好的品种

安慰剂对照:常用于轻症或功能性疾病患者,不用于急、重或较重器质性病变的病人

(二)随机化概念与盲法试验

1.随机化概念:临床对照试验中各组病例的分配必须实行随机化。随机化是指将病例分配进入试验药组或对照药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完全按照随机编排的序号入组。

目的:随机纳入,减少偏因干扰,排除分配误差,保证可比性。

方法:根据不同试验的要求,可采用随机数字表、计算机随机、配对随机、分层随机、区组随机。

2.盲法试验

① 单盲法:医护人员不设盲、病人设盲,试验药和对照药外观有区别。

② 双盲法:医护人员和病人均设盲,试验药和对照药外观和气味均无区别。

③ 双盲、双模拟法:试验药A和对照药B的外观或气味不相同又无法改变时,可制备二种安慰剂外观或气味分别与A和B相同,分组服药时,服A药组加服B安慰剂,服B药组加服A药安慰剂,则两组均分别服用一真一假两种药。

(三)病人的依从性

试验方案中应设计门诊病例最好不超过1/3。

病人能否按时按规定要求服药将直接影响临床试验结果。门诊病人的依从性明显不如住院病人。对如何提高门诊病人的依从性应在方案设计中考虑到,提出具体措施。

(四)有效性评价

我国新药有效性评价采用4级评定标准,以痊愈+显效的病例数统计有效率。 痊愈:症状、体征、实验室(化验等)检查与专业特异指标均转为正常。 显效:以上4个方面之一未恢复正常。 进步:有2个方面未恢复正常。 无效:治疗3天后无变化或恶化。

(五)安全性评价 1.评价标准:

凡临床试验中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各种反应,包括异常症状、体征、实验室或特殊检查异常,均应准确记录即随访。

不良时间与所试药物(试验药、对照药)的相关性评定:

5级评定:1.肯定有关、2.很可能有关、3.可能有关、4.可能无关、5.肯定无关。

1+2+3的病例数总和

不良反应率 = 入选病例总数 2.严重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中必须明文规定:严重不良事件一经发现必须在24小时内报告申办单位的监察员或/和申办者代表,同时在24小时内报告主要研究者(组长单位项目负责人)。应按我国GCP规定,立即报告当地药品监督管理当局和卫生行政领导。

严重不良事件按照国际规定包括以下几种:死亡、威胁生命、致残或丧失部分生活能力、需住院治疗、延长住院时间、导致先天畸形。 (六)实施标准操作规程(SOP)

为确保临床试验方案中所设计的内容能被准确无误的内容能被准确无误地执行和落实,方案设计中应强调为时临床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OP)的重要性和必要性。SOP并不包括在临床试验方案中,应另行制订,包括试验前SOP、试验中SOP与试验后SOP。

五、各期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要点

(一)Ⅱ期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要点

1.需遵守以下基本原则与指导原则

《赫尔辛基宣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WHO的GCP指导原则、ICH-GCP指导原则、《新药(西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

2.伦理学要求:

应充分权衡对受试者健康预期的受益和风险。

3.科学要求

① 符合GCP及《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技术要求、《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的注册要求。

② 应规定明确的诊断标准,以及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的技术指标和判断指标为正常或异常的标准。

③ 必须设对照组进行盲法随机对照试验。

④病例数估计:SFDA规定的最低病例数要求,Ⅱ期;

⑤明确规定病例入选标准、排除标准、退出标准;

⑥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应在新药申报生产前;

⑦病例数:试验组应≥300例,未具体规定对照组的;

⑧对照试验:原则上与Ⅱ期盲法随机对照试验相同,但;①为上市后开放试验,可不设对照组;②虽为开放性试验,但有关病例入选标准、排除标准、;

③ 病例数估计:SFDA规定的最低病例数要求,Ⅱ期需进行盲法随机对照试验100对,即试验药与对照药各100例共计200例。

④ 明确规定病例入选标准、排除标准、退出标准。

(二)Ⅲ期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要点

① 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应在新药申报生产前完成,在Ⅱ期临床试验之后进行。

② 病例数:试验组应≥300例,未具体规定对照组的例数。可根据试验药适应症多少、病人来源多寡来考虑。

③ 对照试验:原则上与Ⅱ期盲法随机对照试验相同,但Ⅲ期临床的对照试验可以设盲也可以不设盲进行随机对照开放试验。

(三)Ⅳ期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要点

① 为上市后开放试验,可不设对照组。

② 按SFDA最低病例数要求,病例数﹥2000例。

③ 虽为开放性试验,但有关病例入选标准、排除标准、退出标准、疗效评价标准、不良反应评价标准、判定疗效与不良反应的各项观察指标等都可参考Ⅱ期临床试验的设计要求。

临床试验方案 3

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s,CP)是医护专家针对无并发症单纯性疾病制定的,以患者及其疾病(或手术)为中心、以时间作为横轴,以入院、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教育、出院等技术与服务的提供作为纵轴所做的最适当的、有顺序性、有时限要求的整体医疗计划和服务程序。

一、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意义

临床路径是一种诊疗标准化方法,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合理支付医疗费用为特征,按病种设计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方案,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住院时间和费用。它不仅可以规范诊疗过程,减少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诊疗行为,而且还可以规范诊疗行为的时间等,增强诊疗活动的计划性。在提倡高效率、高品质、低费用的医疗服务改革下,临床路径提供了多专业协作的工作模式,保证医疗护理等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的医疗效果,促使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通过使用患者版的临床路径,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医护详细过程和时间安排,使患方能积极配合和监督医院的工作,促进医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二、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

(一)领导小组

组长:院长

副组长:主管院长

组员:医务部主任、护理部主任、病案室主任、质控办主任

职责:

1.建立以临床路径为指导的单病种限价管理模式,制定单病种限价管理有关制度、规定;

2.组织全院科主任、护士长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培训教育;

3.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4.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推行与实施临床路径所需要的帮助;

5.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和改进措施;

6.定期召开讨论会,以便对临床路径政策进性及时修订。

(二)评价小组

组长:主管院长

组员:医务部主任、护理部主任、院内感染科主任、药剂科主任、审计科主任、财务部主任、运营办主任、供应部主任、病案室主任、信息办主任、医保办主任、质控办主任

职责:

1.提供病种相关数据,对科室建立临床路径实施技术指导;

2.制定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开展的临床路径病例进行专项检查;

4.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5.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合理化的整改意见。

(三)实施小组

各科室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小组,科室主任任组长,成员由护士长和临床医师、护士,辅助科室相关人员。科室指派临床路径个案管理员,至少一名护士、一名医师(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包括主治医师)。

职责:

1.负责搜集病种相关资料;

2.负责培训本科工作人员临床路径相关知识,宣传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意义;

3.制定本科临床路径中与医疗护理相关诊疗措施;

4.制定本科临床路径表格、标准化长期医嘱、临床路径变异表、患者版临床路径;

5.做好变异记录,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提议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

6.个案管理员负责查核项目执行情况和临床路径的进度并与评价小组沟通;

7.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三、临床路径制订阶段

实施小组成员需在科主任的领导下,认真收集科室近1年来各病种的常规信息,共同商讨,拟订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临床路径。

(一)病案室和网络信息办公室提供近1年来各病种相关病历资料和各项医疗费用的明细。

(二)医师收集此病种平均住院日、一般用药、辅助检查、化验、治疗、并发症等常规,对于手术患者还需界定术前住院期限、手术方式、医学专用方式等。

(三)护士收集此病种每日护理的实施情况和各项处置操作(包括手术中的。处置操作)。对这些资料归类、讨论和分析,明确诊疗环节上的处理改进目标,以时间为序对整个诊疗活动进行描述,设计合理的执行实施计划。包括接收患者的护理工作流程、治疗与监测的标准化医嘱、护士每日标准工作计划、患者每日康复训练、饮食营养要求、健康教育计划以及预期目的。

(四)拟定标准化医嘱,即依据某一病种的病情发展与变化,制定出该病种基本的、必要的、常规的医嘱,如治疗、用药等。标准化的医嘱应与临床路径的内容相对应。

(五)制定医师版路径的同时,也要为患者设计通俗易懂的患者版临床路径(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

四、临床路径的实施阶段

(一)医师必须严格掌握临床路径的诊断标准,接诊后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对确定符合临床路径诊疗的患者,与科主任沟通确认后,在“入院通知单”上注明“临床路径”字样,护士负责向患者讲解治疗临床路径,告知患者诊疗护理方案、检查检验项目、术前准备内容等。

(二)医护人员严格按照临床路径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规范诊疗行为。

(三)临床路径个案管理员应每天核查记录,如果发现大部分患者的治疗过程与临床路径不同,应由临床路径相关组员共同讨论,找出原因,改进临床路径。临床路径个案管理员对完成的临床路径表进行变异分析,并将分析报告反馈给相关医疗护理人员,以便临床路径执行者进行自我监督和改善。

(四)按临床路径诊疗的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发生变异时,如手术中医师发现病情有与路径病种不相符或需更改术式等变异情况时,需立即告知患者或其家属,并同患者签订《诊疗变更协议书》。

(五)医院要定期考核单病种的入院人数、平均住院天数(术前平均住院日)、费用构成、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效果评价,发现偏离标准时及时修改。

临床试验方案 4

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医药事业已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予了中医界人士更多的启示与机会去审视并革新已有的中医药研究思维,洞见中医药学术规律特征,预测中医药学术未来发展趋势[1]。其中,中医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是将中医药推向世界舞台的关键力量。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及亲身参与相关课题研究,逐渐发现国内中医药相关临床试验设计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与纰漏。本文将以笔者亲身参与的中药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临床试验研究�

1、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存在的问题

临床试验方案是描述临床试验的背景、理论基础、目的、设计、方法和组织,包括统计学分析、试验执行和完成条件的文件[2-3]。临床试验方案是临床试验研究成败的关键,也是控制临床试验实施的标杆。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当前中医药相关临床试验方案在随机对照和盲法运用、样本量估算、安慰剂应用、伦理设计、疗效评价和试验方案注册等方面存在问题。

1.1随机对照和盲法

RCT是评价干预措施有效性的“金标准”[4]。毛兵等[5]根据Cochrane手检指南手检《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13种中医药期刊发表于1999—20xx年的文献,发现RCT发表数量所占百分比即使逐年提高,但也只在20xx年达最高占比35.6%。检索20xx年在PubMed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123篇中医药文章仅占总数18692篇的0.66%[6]。同时,很多研究者错误的理解“随机”概念,如孙元莹等[7]在肾衰3号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67例临床观察一文中随机将97例受试者分为治疗组67例和对照组30例,而作者并没有解释其中原因,很难让读者相信试验的真实性。与此同时,随机对照试验只有配合盲法才能减少试验中的选择性偏倚,盲法是控制偏倚的重要措施[8]。然而,我国中医药RCT盲法的使用还存在很多问题[9],如盲法使用率低,盲法报告不规范、不完整,盲法的设计难以判断,不重视评估盲法的实施。盲法使用和描述的缺失势必会造成试验方案设计质量的下降[10]。

1.2样本量的估算

样本量的估算是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中的重要问题。样本量估算是在保证科研结论具有一定可靠性条件下,确定最少的观察例数[11]。准确的样本量估算不但可以提高临床试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还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临床试验造成的资源浪费。目前造成中医药临床试验方案样本量估算步骤缺失或计算不准确的原因可能归因于研究者对样本量估算的意义了解不深刻和样本量估算所用公式中一些数值指标概念模糊。

1.3安慰剂的应用

安慰剂是一种剂型、大小、颜色、气味、口感等与试验用药相同的模拟药物而并非是真正的药。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的本质就是回答药物是否真实有效的试验[12]。20xx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在新药研究中指出:随机、双盲、安慰剂研究得到的临床证据等级是最高的[13]。然而,国内中医药临床试验中安慰剂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武胜萍等[14]回顾了中国近30年临床研究中安慰剂的应用现状,从纳入的301篇文献中统计发现临床研究中对相关安慰剂内容描述甚少。王琼等[15]的'检索结果与前者一致。

1.4伦理设计

在受试者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和反安慰剂效应等概念逐渐被研究者熟知并重视的今天,临床试验中包括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和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查在内的伦理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伦理设计是所有临床试验必不可少的部分。伦理设计应遵循《赫尔辛基宣言》《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国际伦理指南》和我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原则,使受试者的尊严、权力、安全和健康得到保证。高亚等[16]采用Berdeu量表对17本中医药大学学报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伦理学质量进行评价,发现959篇RCT试验中,安慰剂伦理学正当性完整报告的仅有1篇,且本研究发现伦理质量报告总体质量不高。

1.5疗效评价

结局指标的选择将直接决定临床试验的疗效评价[17]。梁晓春认为[18],目前中医药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时,只停留在临床症状的改善,没有证候的变化,难以体现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可以通过建立中医特色的患者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outcome,PRO)量表的方式客观反映针对中医证候治疗的效果,同时对中医药国际化推广起到关键作用[19-20]。

1.6试验方案注册

临床试验方案注册指在公开的临床试验注册机构进行登记,以便公众了解整个临床研究的重要信息[4]。实行中医药临床试验方案注册,可以提高试验的真实性、透明度及可信度,减少发生偏倚的可能性。截止20xx年2月25日,中国在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ofMedicalJournalEditors,ICMJE)认证的临床试验一级注册平台注册11234个,仅占全世界总注册数量的8.05%[21]。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包括西医在内的很小一部分中国临床试验方案进行了相应注册,中医药相关肯定少之又少。

2、中药治疗KOA(肾虚血瘀证)临床研究方案设计

针对上文所例举的相关问题,中药治疗KOA(肾虚血瘀证)临床研究在方案设计上吸取经验教训,并多次召开专家讨论会,听取多方意见,规避问题,修改方案,现以本� 本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共纳入176例患者,由3家医院共同完成。

2.1方案设计概述

膝骨关节炎作为临床多发病和常见病,西医对该病早中期治疗效果主要体现在短暂性止疼。中医药治疗该病逐渐被临床医学家所认可与运用。本中药是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专家以古典经方为基础,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的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经验方。旨在评价该药治疗膝骨关节炎(肾虚血瘀证)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估该药对膝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的影响;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特色,并最终从蛋白组学角度深度挖掘其治疗机制。

2.2采用评价

“金标准”RCT研究为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本课题采用循证医学中证据等级最高的RCT研究。同时为使临床研究具有高度准确性和可信度,本研究将采用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试验。试验采用SAS统计软件包,产生176个随机编号,各中心按受试者的就诊顺序发给相应药物编号。同时考虑到试验药与安慰剂剂型相同,故采用双盲法。课题组为保证盲法的实施,采用药物和药物包装盒编号的两级设盲。

2.3合理的样本量估算

本次临床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按1∶1的比例安排样本数。试验组有效率按80%计算,对照组有效率按50%计算。单侧检验,α取0.05,β取0.2,优效界值取10%,根据样本量计算公式:N1=N2=2*(Uα+Uβ)2*P(1-P)/(Pt-Pr-Δ)2=70.33≈71,其中P=(Pt+Pr)/2;两组共计142例,考虑脱落剔除因素,放大20%病例。即总纳入病例数176例,每组88例。

2.4合理的安慰剂制作与应用

本试验安慰剂主要内容物为淀粉辅料,考虑到中药的特殊制剂及气味,辅以2%该中药提取物,制成治疗药安慰剂。

2.5必要的伦理设计

伦理设计包括伦理审查和知情同意书签署等。本临床研究已经通过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要求每一位临床受试者入组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知情同意书都已经复印备案。

2.6中西医结合指标的疗效评价

在西医评价体系基础上,纳入中医证候评价指标是中医药临床试验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本试验将结局评价指标分为主要观察指标和次要观察指标,其目的是为试验结局评价划分等级,有利于试验规范化总结。

2.7研究方案注册

为保证本试验的伦理性、透明性和科学性,为尊重试验受试者的贡献,本研究方案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进行了注册,注册号为ChiCTR-IOR-17010706。研究方案的及时注册不仅可以随时对外公开,让所有医学工作者了解试验进度,同时也为研究方案的发表奠定了基础。

3、大数据时代与中医药创新

3.1中医药与大数据

中医药产业历经数千年,以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核心思想在医学行业中屹立不倒,并取得了长足稳定的进步与发展。然而在当下这个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那些固有的基本要素反倒在一定程度 因为缺少规范化文本,没有紧跟时代步伐,很多中医临床研究不能被世界所认同。所以,“走出去”一直以来都是现代中医人的梦想。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理应带给中医药学术创新与发展以巨大启示。大数据概念最早由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22]。由此可见,大数据同样站在了整体的角度分析处理问题,与中医特点不谋而合。

3.2RCT和RWS

RCT用精确的小样本来进行研究,是一种简单范式,结果提示的是静态的净效应,反映干预措施的效力。而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研究是一种复杂模式,研究复杂干预的相关关系,以探索或确定干预的效果[23]。其拥有开放性设计、复杂干预、数据范围广、数据动态产生等特点。有学者认为[24],大数据临床试验(Big-dataClinicalTrial,BCT)将取代RCT研究成为未来临床研究的新模式。而这正是RWS出现的原因。张润顺等[23]制定了真实世界中医研究流程图,从临床方案设计,到信息化数据管理,再到成果的发展及应用一应俱全。真实世界是相对理想世界而言的。以人为中心、以数据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是真实世界研究的基本特点、技术关键和有效途径[25]。中医药研究应该把握这一研究模式,创新成果的出现便指日可待。

3.3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牵头,全国多家医院共同参与研制的“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26]就是在大数据时代利用信息化大数据变革中医药临床科研的有力工具。这一系统的诞生正是“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模式的最好提速工具。中医科研及临床工作者不必再为想要探寻某种结果而设计临床试验,他们只需要利用数据库来挖掘其中隐藏的规律联系,从而使中医理念被更多人具体而不是抽象的理解。这是一个

3.4中药治疗KOA(肾虚血瘀证)临床研究方案设计展望

笔者及笔者所在临床科研团队一直致力于中医药治疗KOA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在以往的临床研究中由于某些限制,我们确实发现存在方案实施不顺畅、样本量小、数据结论说服力差等相关问题。如果在今后的研究中,真正的利用大数据系统,将所有搜集的病例电子化和信息化,我们一定能做出大样本的、说服力强的临床试验研究。

4、讨论

高质量的中医药临床试验方案是保证中医药临床研究科学性、真实性和安全性的前提。现代中医药发展已经进入到集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和量表学等多学科交叉、共同发展的时代。在临床研究中,我们应该重视临床方案设计的常见问题,在充实并完善包括中医药学在内的各学科理论知识外,主动学习科学领域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能,方能为中医药的世界认同做出贡献。我们还应该建立属于中医药自己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构建评价量表,完善评价方法。如果说大数据是一个新的时代,不如说是一次世界性的革命。在这次革命中,我们中医人应该积极完善并建立更多的信息共享平台,从而全面、方便、快捷地利用数据库承担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真正地实现临床科研一体化[19],为中医药产业提供新的循证依据。当然,在革命进程中,我们也要时刻抓住中医理论特点,完善证-治-效各类信息[23],方能为数据库的完成奠定基础。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在这样一个信息全球化时代,作为中医药家族的成员,我们既要继承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财富,同时也要融入发展的大潮顺势而为,进行战略性创新。大数据绘制当代中医航海图[27],我们应该抓住这样难得的机遇,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在信息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临床试验方案 5

一、 定义:

试验方案(Protocol):叙述试验的背景、理论基础和目的,以及试验设计、方法和组织,包括统计学考虑、试验执行和完成的条件。方案必须由参加试验的主要研究者、研究机构和申办者签章并注明日期。

二、GCP第四章有关试验方案的叙述

第十六条 临床试验开始前应制定试验方案,该方案由研究者与申办者共同商定并签字,报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实施。 第十七条 临床试验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试验题目;

(二)试验目的,试验背景,临床前研究中有临床意义的发现和与该试验有关的临床试验结果、已知对人体的可能危险与受益,及试验药物存在人种差异的可能;

(三)申办者的名称和地址,进行试验的场所,研究者的姓名、资格和地址;

(四)试验设计的类型,随机化分组方法及设盲的水平;

(五)受试者的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标准,选择受试者的步骤,受试者分配的方法;

(六)根据统计学原理计算要达到试验预期目的所需的病例数;

(七)试验用药品的剂型、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给药次数、疗程和有关合并用药的规定,以及对包装和标签的说明;

(八)拟进行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项目、测定的次数和药代动力学分析等;

(九)试验用药品的登记与使用记录、递送、分发方式及储藏条件;

(十)临床观察、随访和保证受试者依从性的。措施;

(十一)中止临床试验的标准,结束临床试验的规定;

(十二)疗效评定标准,包括评定参数的方法、观察时间、记录与分析;

(十三)受试者的编码、随机数字表及病例报告表的保存手续;

(十四)不良事件的记录要求和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方法、处理措施、随访的方式、时间和转归;

(十五)试验用药品编码的建立和保存,揭盲方法和紧急情况下破盲的规定;

(十六)统计分析计划,统计分析数据集的定义和选择;

(十七)数据管理和数据可溯源性的规定;

(十八)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十九)试验相关的伦理学;

(二十)临床试验预期的进度和完成日期;

(二十一)试验结束后的随访和医疗措施;

(二十二)各方承担的职责及其他有关规定;

(二十三)参考文献。

第十八条 临床试验中,若确有需要,可以按规定程序对试验方案作修正。

三、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的重要性

(1)是临床试验的主要文件 (2)是实施GCP的重要环节 (3)是伦理审核的重点内容

(4)是进行研究、监查、稽查的重要依据

(5)是对药品进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的可靠保证

四、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的原则

(一)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中必须设立对照组 1. 目的和意义:

目的:比较新药与对照药治疗结果的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

意义:判断受试者治疗前后的变化是试验药物,而不是其它因素入如病情的自然发展或受试者机体内环境的变化所引起。但两组病人其它条件必须均衡。 2. 对照试验的类型:平行对照试验和交叉对照试验

(1) 平行对照试验

优点:组间可比性强,各种干扰因素可因随机分配而平衡;

结果及结论较可靠,常与随机、盲法结合,具有说服力。

缺点:需消耗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试验组 阳性结果 阴性结果 阳性结果 阴性结果

合格的受试对象

分层随机分组 对照组

(2) 交叉对照试验 合格的 受试对象

A药 阳性 阴性

随机分配 组2

B药 阳性

组1 清除期

B药 阳性 阴性

阴性

清除期

A药 阳性 阴性

优点:① 随机分配,设立对照,论证强度好;

② 自身对照,可减少个体差异的影响; ③ 所需样本量少。缺点:① 观察期长,为清除治疗残余效应影响;

② 残效清除期无任何治疗,对某些病例病情不利;

③ 难以保证每一观察病例都能完成两个阶段的治疗,且同意病例不可能在两个阶段保持完成相同的病情;

④ 使用受限,常以某些病情较稳定的慢性疾病为宜,对急性、重症病例不宜采用。

3. 对照药的选择:阳性对照和安慰剂对照

阳性对照:原则上应选择同一家族药物中公认较好的品种

安慰剂对照:常用于轻症或功能性疾病患者,不用于急、重或较重器质性病变的病人

(二)随机化概念与盲法试验

1.随机化概念:临床对照试验中各组病例的分配必须实行随机化。随机化是指将病例分配进入试验药组或对照药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完全按照随机编排的序号入组。

目的:随机纳入,减少偏因干扰,排除分配误差,保证可比性。

方法:根据不同试验的要求,可采用随机数字表、计算机随机、配对随机、分层随机、区组随机。 2.盲法试验

① 单盲法:医护人员不设盲、病人设盲,试验药和对照药外观有区别。 ② 双盲法:医护人员和病人均设盲,试验药和对照药外观和气味均无区别。 ③ 双盲、双模拟法:试验药A和对照药B的外观或气味不相同又无法改变时,可制备二种安慰剂外观或气味分别与A和B相同,分组服药时,服A药组加服B安慰剂,服B药组加服A药安慰剂,则两组均分别服用一真一假两种药。 (三)病人的依从性

试验方案中应设计门诊病例最好不超过1/3。

病人能否按时按规定要求服药将直接影响临床试验结果。门诊病人的依从性明显不如住院病人。对如何提高门诊病人的依从性应在方案设计中考虑到,提出具体措施。 (四)有效性评价

我国新药有效性评价采用4级评定标准,以痊愈+显效的病例数统计有效率。 痊愈:症状、体征、实验室(化验等)检查与专业特异指标均转为正常。 显效:以上4个方面之一未恢复正常。 进步:有2个方面未恢复正常。 无效:治疗3天后无变化或恶化。 (五)安全性评价 1.评价标准:

凡临床试验中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各种反应,包括异常症状、体征、实验室或特殊检查异常,均应准确记录即随访。

不良时间与所试药物(试验药、对照药)的相关性评定:

5级评定:1-肯定有关、2-很可能有关、3-可能有关、4-可能无关、5-肯定无关。

1+2+3的病例数总和

不良反应率 = 入选病例总数 2.严重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中必须明文规定:严重不良事件一经发现必须在24小时内报告申办单位的监察员或/和申办者代表,同时在24小时内报告主要研究者(组长单位项目负责人)。应按我国GCP规定,立即报告当地药品监督管理当局和卫生行政领导。

严重不良事件按照国际规定包括以下几种:死亡、威胁生命、致残或丧失部分生活能力、需住院治疗、延长住院时间、导致先天畸形。 (六)实施标准操作规程(SOP)

为确保临床试验方案中所设计的内容能被准确无误的内容能被准确无误地执行和落实,方案设计中应强调为时临床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OP)的重要性和必要性。SOP并不包括在临床试验方案中,应另行制订,包括试验前SOP、试验中SOP与试验后SOP。

五、各期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要点

(一)Ⅱ期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要点 1.需遵守以下基本原则与指导原则

《赫尔辛基宣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WHO的GCP指导原则、ICH-GCP指导原则、《新药(西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

2.伦理学要求:

应充分权衡对受试者健康预期的受益和风险。

3.科学要求

① 符合GCP及《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技术要求、《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的注册要求。

② 应规定明确的诊断标准,以及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的技术指标和判断指标为正常或异常的标准。

③ 必须设对照组进行盲法随机对照试验。

④病例数估计:SFDA规定的最低病例数要求,Ⅱ期;⑤明确规定病例入选标准、排除标准、退出标准;①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应在新药申报生产前;②病例数:试验组应≥300例,未具体规定对照组的;③对照试验:原则上与Ⅱ期盲法随机对照试验相同,但;①为上市后开放试验,可不设对照组;③虽为开放性试验,但有关病例入选标准、排除标准、;

④ 病例数估计:SFDA规定的最低病例数要求,Ⅱ期需进行盲法随机对照试验100对,即试验药与对照药各100例共计200例。

⑤ 明确规定病例入选标准、排除标准、退出标准。

(二)Ⅲ期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要点

① 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应在新药申报生产前完成,在Ⅱ期临床试验之后进行。

② 病例数:试验组应≥300例,未具体规定对照组的例数。可根据试验药适应症多少、病人来源多寡来考虑。

③ 对照试验:原则上与Ⅱ期盲法随机对照试验相同,但Ⅲ期临床的对照试验可以设盲也可以不设盲进行随机对照开放试验。 (三)Ⅳ期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要点

① 为上市后开放试验,可不设对照组。 ② 按SFDA最低病例数要求,病例数﹥20xx例。

③ 虽为开放性试验,但有关病例入选标准、排除标准、退出标准、疗效评价标准、不良反应评价标准、判定疗效与不良反应的各项观察指标等都可参考Ⅱ期临床试验的设计要求。

临床试验方案 6

会议背景:

当前,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严重影响药品审评审批的正常进行,严重妨碍药品有效性、安全性的科学评价。因此,CFDA重点开展了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并陆续发布了相关检查结果公告,针对所有已申报并在总局待审的药品注册申请人,均须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要求,对照临床试验方案,对已申报生产或进口的待审药品注册申请药物临床试验情况开展自查,确保临床试验数据真实、可靠,相关证据保存完整。也就是说,所有注册药品必须进行自查,而如果没有自查报告的话,CFDA是可以不予注册的。。这就要求各专业研究者做好药物临床试验数据核查自查工作,保证今后临床试验的高质量。

为了对(CFDA)发布的相关各项公告内容和要求有更清晰的认识,对临床试验过程中的'数据管理控制要点有准确的把握,按照核查要点认真做好自查工作。为进一步加强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工作做好准备,并为将来更规范实施药物临床试验奠定基础。经研究决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与20xx年4月1日-4月3日在北京举办“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要点”培训班。

一、参加对象

医药院校、药物研究单位、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药物安全评价机构、医疗器械企业、合同研究组织(CRO)从事新药及医疗器械研发及临床实验信息数据管理或统计分析的专业人士、在读研究生、临床监察员;制药企业、CRO公司中从事临床数据管理及统计的相关工作的人员。医院检验科、临床实验室相关人员及信息科人员等。

二、培训时间和地点

报到日期:20xx年4月1日培训时间:20xx年4月2日—4月3日

报到地点:xx市

三、培训费用

参加代表须交培训费2600元(含资料、专家报告、茶歇、场租、午餐)。统一安排住宿,费用自理。四、报名方式培训人员请将《报名表》(见附件)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报名。我们收到报名表后,于培训班举办前七天将报到通知发给参会代表。

临床试验方案 7

摘要:临床试验方案是证实科学研究内容真实有效的载体。科学的研究方法、合理的试验设计以及正确的疗效评价是合格的临床试验方案的基础和前提。然而,纵观国内中医药相关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在试验设计方法、循证医学及临床流行病学应用、医学伦理设计等诸多条目上存在问题。该文从上述问题出发,以中药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 同时,该文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结合目前中医药发展遇见的瓶颈和未来发展趋势,就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化、科学化和多样化的数据库展开讨论,为有志于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启迪。

关键词:中医药;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大数据;膝骨关节炎

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医药事业已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予了中医界人士更多的启示与机会去审视并革新已有的中医药研究思维,洞见中医药学术规律特征,预测中医药学术未来发展趋势[1]。其中,中医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是将中医药推向世界舞台的关键力量。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及亲身参与相关课题研究,逐渐发现国内中医药相关临床试验设计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与纰漏。本文将以笔者亲身参与的中药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临床试验研究�

1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存在的问题

临床试验方案是描述临床试验的背景、理论基础、目的、设计、方法和组织,包括统计学分析、试验执行和完成条件的文件[2-3]。临床试验方案是临床试验研究成败的关键,也是控制临床试验实施的标杆。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当前中医药相关临床试验方案在随机对照和盲法运用、样本量估算、安慰剂应用、伦理设计、疗效评价和试验方案注册等方面存在问题。

1.1随机对照和盲法

RCT是评价干预措施有效性的“金标准”[4]。毛兵等[5]根据Cochrane手检指南手检《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13种中医药期刊发表于1999—20xx年的文献,发现RCT发表数量所占百分比即使逐年提高,但也只在20xx年达最高占比35.6%。检索20xx年在PubMed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123篇中医药文章仅占总数18692篇的0.66%[6]。同时,很多研究者错误的理解“随机”概念,如孙元莹等[7]在肾衰3号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67例临床观察一文中随机将97例受试者分为治疗组67例和对照组30例,而作者并没有解释其中原因,很难让读者相信试验的真实性。与此同时,随机对照试验只有配合盲法才能减少试验中的选择性偏倚,盲法是控制偏倚的重要措施[8]。然而,我国中医药RCT盲法的使用还存在很多问题[9],如盲法使用率低,盲法报告不规范、不完整,盲法的设计难以判断,不重视评估盲法的实施。盲法使用和描述的缺失势必会造成试验方案设计质量的下降[10]。

1.2样本量的估算

样本量的估算是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中的重要问题。样本量估算是在保证科研结论具有一定可靠性条件下,确定最少的观察例数[11]。准确的样本量估算不但可以提高临床试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还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临床试验造成的。资源浪费。目前造成中医药临床试验方案样本量估算步骤缺失或计算不准确的原因可能归因于研究者对样本量估算的意义了解不深刻和样本量估算所用公式中一些数值指标概念模糊。

1.3安慰剂的应用

安慰剂是一种剂型、大小、颜色、气味、口感等与试验用药相同的模拟药物而并非是真正的药。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的本质就是回答药物是否真实有效的试验[12]。20xx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在新药研究中指出:随机、双盲、安慰剂研究得到的临床证据等级是最高的[13]。然而,国内中医药临床试验中安慰剂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武胜萍等[14]回顾了中国近30年临床研究中安慰剂的应用现状,从纳入的301篇文献中统计发现临床研究中对相关安慰剂内容描述甚少。王琼等[15]的检索结果与前者一致。

1.4伦理设计

在受试者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和反安慰剂效应等概念逐渐被研究者熟知并重视的今天,临床试验中包括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和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查在内的伦理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伦理设计是所有临床试验必不可少的部分。伦理设计应遵循《赫尔辛基宣言》《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国际伦理指南》和我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原则,使受试者的尊严、权力、安全和健康得到保证。高亚等[16]采用Berdeu量表对17本中医药大学学报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伦理学质量进行评价,发现959篇RCT试验中,安慰剂伦理学正当性完整报告的仅有1篇,且本研究发现伦理质量报告总体质量不高。

1.5疗效评价

结局指标的选择将直接决定临床试验的疗效评价[17]。梁晓春认为[18],目前中医药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时,只停留在临床症状的改善,没有证候的变化,难以体现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可以通过建立中医特色的患者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outcome,PRO)量表的方式客观反映针对中医证候治疗的效果,同时对中医药国际化推广起到关键作用[19-20]。

1.6试验方案注册

临床试验方案注册指在公开的临床试验注册机构进行登记,以便公众了解整个临床研究的重要信息[4]。实行中医药临床试验方案注册,可以提高试验的真实性、透明度及可信度,减少发生偏倚的可能性。截止20xx年2月25日,中国在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ofMedicalJournalEditors,ICMJE)认证的临床试验一级注册平台注册11234个,仅占全世界总注册数量的8.05%[21]。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包括西医在内的很小一部分中国临床试验方案进行了相应注册,中医药相关肯定少之又少。

2中药治疗KOA(肾虚血瘀证)临床研究方案设计

针对上文所例举的相关问题,中药治疗KOA(肾虚血瘀证)临床研究在方案设计上吸取经验教训,并多次召开专家讨论会,听取多方意见,规避问题,修改方案,现以本� 本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共纳入176例患者,由3家医院共同完成。

2.1方案设计概述

膝骨关节炎作为临床多发病和常见病,西医对该病早中期治疗效果主要体现在短暂性止疼。中医药治疗该病逐渐被临床医学家所认可与运用。本中药是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专家以古典经方为基础,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的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经验方。旨在评价该药治疗膝骨关节炎(肾虚血瘀证)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估该药对膝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的影响;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特色,并最终从蛋白组学角度深度挖掘其治疗机制。

2.2采用评价

“金标准”RCT研究为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本课题采用循证医学中证据等级最高的RCT研究。同时为使临床研究具有高度准确性和可信度,本研究将采用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试验。试验采用SAS统计软件包,产生176个随机编号,各中心按受试者的就诊顺序发给相应药物编号。同时考虑到试验药与安慰剂剂型相同,故采用双盲法。课题组为保证盲法的实施,采用药物和药物包装盒编号的两级设盲。

2.3合理的样本量估算

本次临床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按1∶1的比例安排样本数。试验组有效率按80%计算,对照组有效率按50%计算。单侧检验,α取0.05,β取0.2,优效界值取10%,根据样本量计算公式:N1=N2=2*(Uα+Uβ)2*P(1-P)/(Pt-Pr-Δ)2=70.33≈71,其中P=(Pt+Pr)/2;两组共计142例,考虑脱落剔除因素,放大20%病例。即总纳入病例数176例,每组88例。

2.4合理的安慰剂制作与应用

本试验安慰剂主要内容物为淀粉辅料,考虑到中药的特殊制剂及气味,辅以2%该中药提取物,制成治疗药安慰剂。

2.5必要的伦理设计

伦理设计包括伦理审查和知情同意书签署等。本临床研究已经通过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要求每一位临床受试者入组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知情同意书都已经复印备案。

2.6中西医结合指标的疗效评价

在西医评价体系基础上,纳入中医证候评价指标是中医药临床试验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本试验将结局评价指标分为主要观察指标和次要观察指标,其目的是为试验结局评价划分等级,有利于试验规范化总结。

2.7研究方案注册

为保证本试验的伦理性、透明性和科学性,为尊重试验受试者的贡献,本研究方案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进行了注册,注册号为ChiCTR-IOR-17010706。研究方案的及时注册不仅可以随时对外公开,让所有医学工作者了解试验进度,同时也为研究方案的发表奠定了基础。

3大数据时代与中医药创新

3.1中医药与大数据

中医药产业历经数千年,以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核心思想在医学行业中屹立不倒,并取得了长足稳定的进步与发展。然而在当下这个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那些固有的基本要素反倒在一定程度 因为缺少规范化文本,没有紧跟时代步伐,很多中医临床研究不能被世界所认同。所以,“走出去”一直以来都是现代中医人的梦想。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理应带给中医药学术创新与发展以巨大启示。大数据概念最早由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22]。由此可见,大数据同样站在了整体的角度分析处理问题,与中医特点不谋而合。

3.2RCT和RWS

RCT用精确的小样本来进行研究,是一种简单范式,结果提示的是静态的净效应,反映干预措施的效力。而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研究是一种复杂模式,研究复杂干预的相关关系,以探索或确定干预的效果[23]。其拥有开放性设计、复杂干预、数据范围广、数据动态产生等特点。有学者认为[24],大数据临床试验(Big-dataClinicalTrial,BCT)将取代RCT研究成为未来临床研究的新模式。而这正是RWS出现的原因。张润顺等[23]制定了真实世界中医研究流程图,从临床方案设计,到信息化数据管理,再到成果的发展及应用一应俱全。真实世界是相对理想世界而言的。以人为中心、以数据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是真实世界研究的基本特点、技术关键和有效途径[25]。中医药研究应该把握这一研究模式,创新成果的出现便指日可待。

3.3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牵头,全国多家医院共同参与研制的“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26]就是在大数据时代利用信息化大数据变革中医药临床科研的有力工具。这一系统的诞生正是“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模式的最好提速工具。中医科研及临床工作者不必再为想要探寻某种结果而设计临床试验,他们只需要利用数据库来挖掘其中隐藏的规律联系,从而使中医理念被更多人具体而不是抽象的理解。这是一个

3.4中药治疗KOA(肾虚血瘀证)临床研究方案设计展望

笔者及笔者所在临床科研团队一直致力于中医药治疗KOA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在以往的临床研究中由于某些限制,我们确实发现存在方案实施不顺畅、样本量小、数据结论说服力差等相关问题。如果在今后的研究中,真正的利用大数据系统,将所有搜集的病例电子化和信息化,我们一定能做出大样本的、说服力强的临床试验研究。

4讨论

高质量的中医药临床试验方案是保证中医药临床研究科学性、真实性和安全性的前提。现代中医药发展已经进入到集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和量表学等多学科交叉、共同发展的时代。在临床研究中,我们应该重视临床方案设计的常见问题,在充实并完善包括中医药学在内的各学科理论知识外,主动学习科学领域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能,方能为中医药的世界认同做出贡献。我们还应该建立属于中医药自己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构建评价量表,完善评价方法。如果说大数据是一个新的时代,不如说是一次世界性的革命。在这次革命中,我们中医人应该积极完善并建立更多的信息共享平台,从而全面、方便、快捷地利用数据库承担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真正地实现临床科研一体化[19],为中医药产业提供新的循证依据。当然,在革命进程中,我们也要时刻抓住中医理论特点,完善证-治-效各类信息[23],方能为数据库的完成奠定基础。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在这样一个信息全球化时代,作为中医药家族的成员,我们既要继承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财富,同时也要融入发展的大潮顺势而为,进行战略性创新。大数据绘制当代中医航海图[27],我们应该抓住这样难得的机遇,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在信息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何伟。大数据时代与中医药学术创新[J].中医杂志,20xx,55(23):1981-1984.

[2]田少雷,邵庆翔。药物临床试验与实用指南[M].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xx:121.

[3]王帅帅,何聪。国内药物临床试验方案撰写流程[J].中国药物经济学,20xx,(10):71-73.

[4]沈文娟,刘建平,吴效科,等。中医药临床试验研究的现状及提升策略[J].中医药学报,20xx,44(5):1-4.

[5]毛兵,王刚,樊涛,等。中医药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质量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xx,7(12):880-887.

[6]刘建平,曹卉娟。从循证医学看国内发表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现状及改进策略[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xx,30(1):5-8.

[7]孙元莹,郭茂松,张琪。肾衰3号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67例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xx,23(4):284-286.

[8]LiuJ,KjaergardLL,GluudC.Misuseofrandomization:areviewofChineserandomizedtrialsofherbalmedicinesforchronichepatitisB[J].AmJChinMed,20xx,30(1):173-176.

[9]王丽琼,李青,苏春香,等。中医药随机对照试验中盲法的应用与评价[J].中医杂志,20xx,55(1):28-33.

[10]张宏伟,刘建平。临床试验中的盲法[J].中医杂志,20xx,48(5):408-409.

[11]王家良,王吉耀,王觉生,等。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156-158.

[12]蒋兆健,刘洁瑜,葛发欢,等。安慰剂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研究中的应用及思考[J].中国现代中药,20xx,15(6):463-466.

[13]US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Guidanceforindustry:botanicaldrugproducts[S].Rockville.MD:DHHS,20xx.

[14]武胜萍,徐立鹏,郭宇,等。中国近30年临床研究中安慰剂的应用现状[J].中国中药杂志,20xx,40(7):1410-1414.

[15]王琼,王怡茹,齐晓凤,等。随机对照研究中的中药汤剂的安慰剂[J].世界中医药,20xx,11(8):1631-1639.

[16]高亚,李戟玭,蔺小艳,等。17本中医药大学学报20xx年刊载的随机对照试验伦理学质量评价[J].中国药物评价,20xx,34(2):157-160.

[17]沈文娟,吴效科,王桂媛,等。中医临床试验研究方案设计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医药学报,20xx,43(4):1-4.

[18]梁晓春。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中的问题和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xx,21(6):356-358.

[19]刘保延。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学基金,20xx(5):268-274.

[20]余学庆,李建生。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现状与思考[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xx,23(1):16-19.

[21]邬兰,田国祥,王行环,等。临床试验的注册及注册平台比较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xx,9(2):129-134.

[22]吴其国,胡叶青,查元,等。大数据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现状[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xx,19(1):153-156.

[23]张润顺,刘保延,周雪忠,等。基于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的临床研究要点[J].中医杂志,20xx,55(17):1457-1460.

[24]ZhangJP,WeissJJ,MccardleM,etal.Effectivenessofacognitivebehavioralweightmanagementinterventioninobesepatientswithpsychoticdisorderscomparedtopatientswithnon-psychoticdisordersornopsychiatricdisorders:resultsfroma12-month,real-worldstudy[J].JClinPsychopharmacology,20xx,32(4):458-464.

[25]刘保延。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J].中医杂志,20xx,54(6):451-455.

[26]LIUB,ZHOUX,WANGY,etal.Dataprocessingandanalysisinreal-worl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linicaldata:challengesandapproaches[J].StatMed,20xx,31(7):653-660.

[27]刘保延。刘保延:大数据绘制当代中医航海图[N].中国中医药报,20xx-06-05(003).

临床试验方案 8

会议背景:

当前,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严重影响药品审评审批的正常进行,严重妨碍药品有效性、安全性的科学评价。因此,CFDA重点开展了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并陆续发布了相关检查结果公告,针对所有已申报并在总局待审的药品注册申请人,均须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要求,对照临床试验方案,对已申报生产或进口的待审药品注册申请药物临床试验情况开展自查,确保临床试验数据真实、可靠,相关证据保存完整。也就是说,所有注册药品必须进行自查,而如果没有自查报告的话,CFDA是可以不予注册的。这就要求各专业研究者做好药物临床试验数据核查自查工作,保证今后临床试验的高质量。

为了对(CFDA)发布的相关各项公告内容和要求有更清晰的认识,对临床试验过程中的数据管理控制要点有准确的把握,按照核查要点认真做好自查工作。为进一步加强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工作做好准备,并为将来更规范实施药物临床试验奠定基础。经研究决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与20xx年4月1日-4月3日在北京举办“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要点”培训班。

一、参加对象

医药院校、药物研究单位、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药物安全评价机构、医疗器械企业、合同研究组织(CRO)从事新药及医疗器械研发及临床实验信息数据管理或统计分析的专业人士、在读研究生、临床监察员;制药企业、CRO公司中从事临床数据管理及统计的相关工作的人员。医院检验科、临床实验室相关人员及信息科人员等。

二、培训时间和地点

报到日期:20xx年4月1日培训时间:20xx年4月2日—4月3日

报到地点:北京市

三、培训费用

参加代表须交培训费2600元(含资料、专家报告、茶歇、场租、午餐)。统一安排住宿,费用自理。四、报名方式培训人员请将《报名表》(见附件)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报名。我们收到报名表后,于培训班举办前七天将报到通知发给参会代表。

会务组联系方式:

联系人:

报名邮箱:

临床试验方案 9

一、临床路径定义与内容

临床路径的定义:是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的针对某种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的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整体服务计划,是标准化诊疗护理流程,是医院实施实时质量管理的最简单易行的方式。

临床路径的目的:是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服务、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它主要是针对ICD码对应的病种或某种手术使用标准化的、综合多学科的过程来调整医疗行为,对病人的诊断,包括多种检查、治疗及护理要依据预先指定的基于时间或治疗结果的流程表顺序进行,在规定的时间、预算的费用内达到预定的治疗结果。

临床路径的内容:包括预期结果、评估、多学科的服务措施、病人与其家人的相关教育、会诊、营养、用药、活动、检验与检查、治疗和出院计划以及变异的记录等内容。

二、总体目标

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实现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通过明确病种的诊疗护理操作规程,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同时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

三、临床路径实施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1、医院设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下设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具体人员组成及职责见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文件。

2、各临床科室必须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职责:

(1)在指导评价小组指导下,开展本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2)制定科室临床路径实施目标及方案,并督促落实;

(3)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4)组织科室人员进行临床路径管理方面的培训;

(5)向指导评价小组提出本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调整及临床路径文本制修订的建议;

(6)分析变异的原因及提出解决或修正的方法;

(7)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进行持续改进;

(8)其他需要实施小组承担的'职责。

3、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设立临床路径个案管理员,其职责为:

(1)负责本科室的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与临床路径评价指导办公室的日常联络。

(2)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3)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沟通。

(4)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每月汇总、分析本科室路径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记录在《科室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上。

(5)每月3号前将《临床路径统计表(月)》上报临床路径评价指导小组办公室。

4、科室临床医生职责:

(1)参与修订临床路径中与医疗相关的措施;

(2)决定病人是否进入或退出临床路径,并在病程记录中注明;

(3)临床路径表内治疗项目的确定、计划和执行;

(4)对病人的康复进行评估,是否合乎临床路径的预期目标;

(5)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提议讨论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

5、护士职责:

(1)依据护理操作规程,讨论并确定与护理服务相关的部分;

(2)监测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的项目;

(3)病人的活动、饮食和相关的护理措施;

(4)协调病人按时完成项目;

(5)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结果;

(6)提供病人与家属的健康教育;

(7)执行出院计划;

(8)出现变异时,仔细记录变异,与护士长和医生讨论并加以处理;

(9)阅读变异分析报告,参与小组讨论并提议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

6、医院各职能部门及相关科室职责:

(1)护理部职责:

①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路径标准原则,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参照现有的医疗护理常规标准,逐步制定、实施适合我院的护理路径;

②负责组织审核、修订临床路径表单中护理相关内容;

③负责督导临床路径中护理相关内容执行情况,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2)药剂科的职责:

①合理用药;

②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用药成本;

③处理与药物有关的变异;

④药品调整需提前与信息科沟通联系,以免对临床路径信息系统的运行造成影响。

(3)麻醉科职责:

①负责制定临床路径手术麻醉的规范和工作流程;

②执行临床路径表单上本科室应执行的项目;

③积极处理与本科室有关的变异。

(4)信息科的职责:

①负责临床路径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及更新;

②负责临床科室临床路径模板的录入及维护;

③按月统计临床路径各项指标;

④注意安全,加强维护,定期检测病毒,保证临床路径系统的正常运行;

⑤及时协助处理科室在临床路径信息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5)其他相关科室(财务部、检验科、影像科)职责:

①财务部负责收费、住院费用的实时监控。

②检验科、影像科负责临床路径表单上本科室执行的项目;参加临床路径相关会议和临床病例讨论会;加强与临床科室密切联系,处理与本科室有关的变异;不断提高诊断符合率。

(二)临床路径的开发与制订

1、科室临床路径开发流程:

科室开发临床路径病种要充分体现循证医学的理念,收集整理病种历史资料,查阅和了解本病种研究的最新进展,吸收最新技术,经科室讨论、认证后再设计路径,保证本病种诊疗措施的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科室开发的路径文本表单,上报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审核、通过后实施。

2、科室开发的临床路径病种优先考虑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临床路径文本为基本框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或相关专业学会和临床标准组织制定的最新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及基本药物目录等对其进行细化完善,结合本科室中医优势病种、常见病、多发病中进行筛选,把诊断易明确,并发症少,治疗方案相对成熟的病种优先纳入临床路径开发设计,形成符合我院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本地化临床路径。

3、科室在相关病种临床路径基础上,依据《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及其儿童版)》等规范性文件,逐步细化各病种临床路径表单,优化诊疗流程,明确治疗药物,限定耗材种类,确定入、出院标准。对于同一疾病诊疗方案差异较大的,可以根据疾病的特点,进一步制订并细化各诊疗方案的分路径,并逐步实施。

(三)临床路径的实施细则(具体实施)

1、选择实施临床路径病种的原则

(1)优先考虑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制定的临床路径参考文本的病种;优先考虑人社厅函【2018】40号文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发布医疗保险按病种付费病种推荐目录的通知的130种单病种;优先考虑本院各科室优势病种、常见病、多发病。

(2)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2、临床路径诊疗项目

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制定的临床路径文本为基本框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或相关专业学会和临床标准组织制定的最新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及基本药物目录等对其进行细化完善,形成符合我院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本地化临床路径。

3、临床路径文本

临床路径文本包括医师版(护理版)临床路径表和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

(1)医师(护理)版临床路径表:

医师版临床路径表是以时间为横轴、诊疗�

(2)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

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是用于告知患者其需要接受的诊疗服务过程的表单。

(3)实施效果评价表:

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表是对住院费用、病种质量控制进行分析、评价,对变异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的表单。

4、培训

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在临床路径实施前对有关业务科室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培训内容应当包括:

(1)临床路径基础理论、管理方法和相关制度;

(2)临床路径主要内容、实施方法和评价制度;

(3)新的临床路径使用前的培训。

5、临床路径实施流程

(1)经治医师完成患者的检诊工作,会同科室个案管理员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的准入评估。

(2)符合准入标准的,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根据医师版临床路径表开具诊疗项目,向患者介绍住院期间为其提供诊疗服务的计划,并将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关护理组。

(3)相关护理组在为患者作入院介绍时,向其详细介绍其住院期间的诊疗服务计划(含术前注意事项)以及需要给予配合的内容。

(4)经治医师会同个案管理员根据当天诊疗项目完成情况及病情的变化,对当日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并做好记录。

(5)医师(护理)版临床路径表中的诊疗项目完成后,执行(负责)人应当在相应的签名栏签名。

6、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需满足条件

(1)诊断明确;

(2)没有严重的合并症;

(3)预期能够按临床路径设计流程和时间完成诊疗项目。

7、退出路径指征

(1)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需改变原治疗方案的;

(2)患者个人原因无法继续实施的;

(3)对入院第一诊断进行修正的;

(4)因合并症或检查发现其他疾病,需转科治疗的;

(5)医疗机构应当严格落实危急值管理制度。当患者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出现危急值情况,应当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退出路径,确保患者安全。

(6)其他严重影响临床路径实施的

8、临床路径的变异

临床路径的变异是指患者在接受诊疗服务的过程中,出现偏离临床路径程序或在根据临床路径接受诊疗过程中出现偏差的现象。变异的处理应当遵循以下步骤:

(1)记录。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将变异情况记录在临床路径变异记录单和病程记录中,记录应当真实、准确、简明。

(2)分析。经治医师应当与个案管理员交换意见,共同分析变异原因并制订处理措施。

(3)报告。经治医师应当及时向实施小组报告变异原因和处理措施,并与科室相关人员交换意见,并提出解决或修正变异的方法。

(4)讨论。对于较普通的变异,可以组织科内讨论,找出变异的原因,提出处理意见;也可以通过讨论、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探索解决或修正变异的方法。对于临床路径中出现的复杂而特殊的变异,应当组织相关的专家进行重点讨论。

9、临床路径工作过程的管理

临床科室建立路径管理档案,包括:

(1)准入路径管理病种诊疗方案;

(2)本院下发的本年度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

(3)路径病种评价相关指标(月上报临床路径统计表);

(4)建立《科室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

①科室个案管理员每月记录本月路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

②对于较普通的变异,可以组织科内讨论,找出变异的原因,提出处理意见;也可以通过讨论、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探索解决或修正变异的方法。对于临床路径中出现的复杂而特殊的变异,应当组织相关的专家进行重点讨论。

③手术科室,除记录①、②外,还应对常见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前下降或持平,如有升高需分析说明原因。

四、临床路径实施要求:

(一)入径原则:各临床科室确定的临床路径病种,原则上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临床路径病种的、无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诊疗方案不需要改变),均应进入相应路径;未入径病例须在《科室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中详细填写。

第一诊断为临床路径病种的,适合入径病例,应该填写《临床路径知情同意书》。

(二)变异/退出原则:临床路径执行过程中如遇到超出路径表单中的诊疗项目,则为变异。根据变异后是否需要改变原诊疗方案,结果表现为变异完成和变异退出两种情况。

(三)表单修订原则:因《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操作常规》等规范改变,或科室根据变异或退出原因统计、分析,且有数据支持,需要修订表单的,由个案管理员提交申请,科主任签字后报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办公室,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批准并授予权限后可修改,修改后经医院临床路径指导小组审核后方可使用。

(四)必备资料:各科室个案管理员协助主任管理好科室临床路径工作,需要科室完善资料如下:

1、《科室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中记录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成员和相应职责。

2、根据路径的入径率、完成率、变异率、退出率、平均住院日、诊疗效果、费用情况、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等指标与往年同期或上月、上季度对比分析,至少每月对比1次,记录于《科室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中。

3、每月对“未入径、变异、退出”的原因进行统计,并与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成员讨论、分析,制定下一步降低变异率和退出率,提高临床路径入组率的具体措施,每月一次,记录于《科室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中。

五、临床路径管理考核办法:

(一)对于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标准,而未进入临床路径的病例、未填写不入径原因或填写不正确的病历,按乙级病历考核。

(二)因患者意愿不入径的,但无《临床路径知情同意书》的,按乙级病历考核。

(三)对于为了避免临床路径管理,擅自绕开表单项目,故意添加过多变异项目,而不纳入临床路径管理的病历,按乙级病历考核。

(四)临床路径执行与病程记录内容不一致、缺少相关表单、内容混乱的病历,按乙级病历考核。

(五)各科室个案管理员未履行职责,未在规定时间内上报相关报表的及未对路径数据在《科室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中分析讨论的,按《临床科室医疗质量考核细则》处理。

(六)其他

临床试验方案 10

我于20xx年末在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吉林高校附属第一医院完成临床药师培训并回院工作,我院开头建立了临床药师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工作,临床药学室在王琦院长和主管副院长宣吉浩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下,在20xx年1月正式成立。虽然成立后因人才资源的短缺始终一人开展相关工作,但这半年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学习,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药学工作阅历,圆满完成预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并为今后的临床药学工作顺畅进展制定了详尽的工作方案。

目前我已开展及将要开展的临床药学工作方案如下:

一、首先制定了《临床药学室各项工作职责与制度》,同时制定了20xx年度工作方案、工作目标,并准时做月工作小结。使之做到工作制度化、运作程序化、职责明确化。

二、加强处方点评与不合理用药惩处力度临床药师每月抽查住院病历30份及住院电子病历5百多份,对我院医嘱、处方进行处方点评与不合理用药分析,每月点评一次,点评结果及建议反馈给医政科。同时制定了《处方点评制度》、《关于临床合理用药管理规定》等相关制度和规定。

三、抗菌药物的。专项整治乐观参与了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工作,对实行抗菌药物三级管理发挥了实质性的重要作用。目前我院一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普遍很高,根本达不到上级的要求。每月按时进行住院及门诊处方的抗生素使用率按科室或医生进行统计及评价。另外每月依据规定,固定对出院患者病历和门诊处方中的抗生素的使用合理性进行重点评价。

点评住院病历时发觉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

2)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过长

3)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

4)单次剂量不合理

5)预防用药给药时机不合理

6)抗菌药物给药频率不合理

7)抗菌药物更换药物不合理

8)联合用药不合理

9)无指证使用抗菌药物等等问题

四、6月份对门诊、急诊电子处方进行全样本点评,发觉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无诊断

2)诊断与用药不符

3)给药频次不合理

4)单次剂量不合理

5)重复用药

6)联合用药不合理等问题

五、努力打造和营造学术氛围始终留意和加强自身业务素养、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提高,虚心向临床老专家教授学习,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打造和营造学术氛围,创建学习型科室。

六、目前已开展的项目如下一)每月按时书写:

1、药历三份

2、案例分析份

3、病例争辩两份

(二)正在开展的工作:

1、已在部分疗区开展:

(1)用药干预并有填写记录单;

(2)药品信息询问并有填写记录表;

(3)入院患者药学评估并有填写记录表;

(4)临床实践填写记录单;

(5)参加会诊并有填写会诊记录单;

(6)进行住院患者用药状况调查并填写表格等工作。

2、下一步方案开展的工作:

(1)在住院患者的药学教育并填写记录

(2)出院患者的用药指导并填写记录等。

(3)每月按时上报到院及医务科的统计指标或资料信息:按全院,住院,门诊,急诊、医生类别分别统计抗菌药费比例、抗菌药费总额、用药强度(DDDS)、使用率等各项指标及前十名药物排名、院内前十名医生的排名统计。

七、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尽管近半年来临床药学工作取得了小小的成果与进步,但受人员缺少、电脑软件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许多工作项目未能开展运行起来,与全省、全国先进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1、临床药学工作模式仍处于探究、摸索之中,各项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化、具体化,临床药师制度的执行及执行力有待进步和完善。

2、临床药师缺乏更深层次的临床实践工作阅历和力气,对临床合理用药参与程度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3、临床药学人才奇缺,医院要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引进,大力支持对在职临床药学人员的培训和连续教育工作。

4、临床药学室开展工作必备的基本硬件设施如资料室、仪器室有待医院合理解决和完善。

临床试验方案 11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为依据,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原则。通过培训,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效,促进基本药物规范合理使用,推动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保障医疗卫生安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二、培训范围

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管理人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重点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

三、培训内容及培训教材

培训内容:解读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讲授《指南》和《处方集》有关业务知识。

四、培训任务

培训采取分级集中培训、指导培训、讨论培训等形式开展。

(一)市卫生局主要负责制定全市培训方案,组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师资人员的培训工作,对各地培训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培训考核、效果评估及全市总结材料报送。

(二)各县(市、区)卫生局具体负责将培训覆盖到所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体医务人员,制定培训方案,组织开展学习讨论和培训,对辖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培训情况进行考核和效果评估,并向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报送培训工作总结材料。

(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组织管理本机构的培训工作,按要求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并组织好本单位医务人员基本药物临床应用的学习讨论和培训工作。

五、时间安排

全市《处方集》和《指南》培训工作从12月1日开始至年底前结束,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全覆盖。

市级培训:12月5日前,制定下发培训实施方案。12月10日前,组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和二级以上级医疗机构师资人员培训。

县级培训:12月20日前完成。

单位培训:12月30日前。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

基本药物的合理应用,是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医疗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用药的有效途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从维护病人健康权益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出发,充分认识基本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的重要性,认真抓好培训工作的落实。

(二)科学组织实施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按照培训方案要求,科学谋划和组织好本地区、本单位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要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师资力量配备,加强对培训工作的考核,确保培训工作的效果和质量。要做好基本药物合理应用的宣传引导工作,普及基本药物知识,转变不合理用药习惯,正确引导群众合理用药、科学用药、安全用药。

(三)认真总结评估

培训结束后,要对培训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评估。12月30日前,由各县(市、区)卫生局统一收集辖区内培训情况,并撰写培训总结报告(包括培训的机构数量、培训的班次数量、培训的人员数量、培训率、培训的形式、做法和效果、存在的问题以及评估建议等),以Word格式通过电子邮箱系统报市卫生局基本药物管理科。

临床试验方案 12

一、定义:

试验方案(Protocol):叙述试验的背景、理论基础和目的,以及试验设计、方法和组织,包括统计学考虑、试验执行和完成的条件。方案必须由参加试验的主要研究者、研究机构和申办者签章并注明日期。

二、GCP第四章有关试验方案的叙述

第十六条临床试验开始前应制定试验方案,该方案由研究者与申办者共同商定并签字,报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实施。第十七条临床试验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试验题目;

(二)试验目的,试验背景,临床前研究中有临床意义的发现和与该试验有关的临床试验结果、已知对人体的可能危险与受益,及试验药物存在人种差异的可能;

(三)申办者的名称和地址,进行试验的场所,研究者的姓名、资格和地址;

(四)试验设计的类型,随机化分组方法及设盲的水平;

(五)受试者的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标准,选择受试者的步骤,受试者分配的方法;

(六)根据统计学原理计算要达到试验预期目的所需的病例数;

(七)试验用药品的剂型、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给药次数、疗程和有关合并用药的规定,以及对包装和标签的说明;

(八)拟进行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项目、测定的次数和药代动力学分析等;

(九)试验用药品的登记与使用记录、递送、分发方式及储藏条件;

(十)临床观察、随访和保证受试者依从性的措施;

(十一)中止临床试验的标准,结束临床试验的规定;

(十二)疗效评定标准,包括评定参数的方法、观察时间、记录与分析;

(十三)受试者的编码、随机数字表及病例报告表的保存手续;

(十四)不良事件的记录要求和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方法、处理措施、随访的方式、时间和转归;

(十五)试验用药品编码的建立和保存,揭盲方法和紧急情况下破盲的规定;

(十六)统计分析计划,统计分析数据集的定义和选择;

(十七)数据管理和数据可溯源性的规定;

(十八)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十九)试验相关的伦理学;

(二十)临床试验预期的进度和完成日期;

(二十一)试验结束后的随访和医疗措施;

(二十二)各方承担的职责及其他有关规定;

(二十三)参考文献。

第十八条临床试验中,若确有需要,可以按规定程序对试验方案作修正。

三、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的重要性

(1)是临床试验的主要文件

(2)是实施GCP的重要环节

(3)是伦理审核的重点内容

(4)是进行研究、监查、稽查的重要依据

(5)是对药品进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的可靠保证

四、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的原则

(一)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中必须设立对照组1.目的和意义:

目的:比较新药与对照药治疗结果的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

意义:判断受试者治疗前后的变化是试验药物,而不是其它因素入如病情的自然发展或受试者机体内环境的变化所引起。但两组病人其它条件必须均衡。 2.对照试验的类型:平行对照试验和交叉对照试验

(1)平行对照试验

优点:组间可比性强,各种干扰因素可因随机分配而平衡;

结果及结论较可靠,常与随机、盲法结合,具有说服力。

缺点:需消耗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试验组阳性结果阴性结果阳性结果阴性结果

合格的受试对象

分层随机分组对照组

(2)交叉对照试验合格的受试对象

A药阳性阴性

随机分配组2

B药阳性

组1清除期

B药阳性阴性

阴性

清除期

A药阳性阴性

优点:

①随机分配,设立对照,论证强度好;

②自身对照,可减少个体差异的影响;

③所需样本量少。

缺点:

①观察期长,为清除治疗残余效应影响;

②残效清除期无任何治疗,对某些病例病情不利;

③难以保证每一观察病例都能完成两个阶段的治疗,且同意病例不可能在两个阶段保持完成相同的病情;

④使用受限,常以某些病情较稳定的慢性疾病为宜,对急性、重症病例不宜采用。

3.对照药的选择:阳性对照和安慰剂对照

阳性对照:原则上应选择同一家族药物中公认较好的品种

安慰剂对照:常用于轻症或功能性疾病患者,不用于急、重或较重器质性病变的病人

(二)随机化概念与盲法试验

1.随机化概念:临床对照试验中各组病例的分配必须实行随机化。随机化是指将病例分配进入试验药组或对照药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完全按照随机编排的序号入组。

目的:随机纳入,减少偏因干扰,排除分配误差,保证可比性。

方法:根据不同试验的要求,可采用随机数字表、计算机随机、配对随机、分层随机、区组随机。

2.盲法试验

①单盲法:医护人员不设盲、病人设盲,试验药和对照药外观有区别。

②双盲法:医护人员和病人均设盲,试验药和对照药外观和气味均无区别。

③双盲、双模拟法:试验药A和对照药B的外观或气味不相同又无法改变时,可制备二种安慰剂外观或气味分别与A和B相同,分组服药时,服A药组加服B安慰剂,服B药组加服A药安慰剂,则两组均分别服用一真一假两种药。

(三)病人的依从性

试验方案中应设计门诊病例最好不超过1/3。

病人能否按时按规定要求服药将直接影响临床试验结果。门诊病人的依从性明显不如住院病人。对如何提高门诊病人的依从性应在方案设计中考虑到,提出具体措施。

(四)有效性评价

我国新药有效性评价采用4级评定标准,以痊愈+显效的病例数统计有效率。痊愈:症状、体征、实验室(化验等)检查与专业特异指标均转为正常。显效:以上4个方面之一未恢复正常。进步:有2个方面未恢复正常。无效:治疗3天后无变化或恶化。

(五)安全性评价

1.评价标准:

凡临床试验中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各种反应,包括异常症状、体征、实验室或特殊检查异常,均应准确记录即随访。

不良时间与所试药物(试验药、对照药)的相关性评定:

5级评定:1-肯定有关、2-很可能有关、3-可能有关、4-可能无关、5-肯定无关。

1+2+3的病例数总和

不良反应率=入选病例总数2.严重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中必须明文规定:严重不良事件一经发现必须在24小时内报告申办单位的监察员或/和申办者代表,同时在24小时内报告主要研究者(组长单位项目负责人)。应按我国GCP规定,立即报告当地药品监督管理当局和卫生行政领导。

严重不良事件按照国际规定包括以下几种:死亡、威胁生命、致残或丧失部分生活能力、需住院治疗、延长住院时间、导致先天畸形。

(六)实施标准操作规程(SOP)

为确保临床试验方案中所设计的内容能被准确无误的内容能被准确无误地执行和落实,方案设计中应强调为时临床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OP)的重要性和必要性。SOP并不包括在临床试验方案中,应另行制订,包括试验前SOP、试验中SOP与试验后SOP。

五、各期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要点

(一)Ⅱ期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要点

1.需遵守以下基本原则与指导原则

《赫尔辛基宣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WHO的GCP指导原则、ICH-GCP指导原则、《新药(西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

2.伦理学要求:

应充分权衡对受试者健康预期的受益和风险。

3.科学要求

①符合GCP及《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技术要求、《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的注册要求。

②应规定明确的诊断标准,以及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的技术指标和判断指标为正常或异常的标准。

③必须设对照组进行盲法随机对照试验。

④病例数估计:SFDA规定的最低病例数要求,Ⅱ期;

⑤明确规定病例入选标准、排除标准、退出标准;

①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应在新药申报生产前;

②病例数:试验组应≥300例,未具体规定对照组的;

③对照试验:原则上与Ⅱ期盲法随机对照试验相同,但;

①为上市后开放试验,可不设对照组;

③虽为开放性试验,但有关病例入选标准、排除标准、;

④病例数估计:SFDA规定的最低病例数要求,Ⅱ期需进行盲法随机对照试验100对,即试验药与对照药各100例共计200例。

⑤明确规定病例入选标准、排除标准、退出标准。

(二)Ⅲ期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要点

①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应在新药申报生产前完成,在Ⅱ期临床试验之后进行。

②病例数:试验组应≥300例,未具体规定对照组的例数。可根据试验药适应症多少、病人来源多寡来考虑。

③对照试验:原则上与Ⅱ期盲法随机对照试验相同,但Ⅲ期临床的对照试验可以设盲也可以不设盲进行随机对照开放试验。

(三)Ⅳ期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要点

①为上市后开放试验,可不设对照组。 ②按SFDA最低病例数要求,病例数?20xx例。

③虽为开放性试验,但有关病例入选标准、排除标准、退出标准、疗效评价标准、不良反应评价标准、判定疗效与不良反应的各项观察指标等都可参考Ⅱ期临床试验的设计要求。

临床试验方案 13

1.目的

为保证药物临床试验过程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并保障其安全,根据《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制定本操作程序。

2.范围

各期临床试验、人体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试验全过程,包括组织临床监查、临床稽查、记录和报告。

3.责任

临床医学部及全体临床监查员均应执行此操作程序,临床医学部各大区负责人,各地主管负责监督检查,临床医学部负责抽查执行情况。

4.内容

4.1监查的时间安排

(根据方案和进度,合理安排监查频率及每次所需时间。)

4.1.1一般情况下,各地区监查员定期对临床医院做监查, 1周1次,每家医院时间不少于2小时。

4.1.2各临床监查主管每2周对所在城市的临床医院进行1次监查,每家医院的访视时间不少0.5小时。

4.1.3临床医学部人员2月1次,每一城市不少于3天。特殊情况下,可进行调整。

4. 2准备

4.2.1按照常规对监查工作进行列表,检查是否所有项目都已就绪。

4.2.2回顾试验进度,查阅近期的监查报告,了解完成情况和上次监查的有关问题。

4.2.3复习研究方案、研究者手册及相关资料,了解最新的要求和来自临床医学部的规定与信息。

4.2.4与研究者联系,询问最新情况,了解有无特殊问题或需要,确定具体访视时间。

4.2.5与本地区监查员或临床医学部负责人讨论可能的问题,得到统一的认识。

4.2.6做出监查访问计划,检查和带齐所有文件、表格、报告、资料和物品。

4.3实施

4.3.1与研究人员会面,说明本次监查目的和任务,了解并记录试验进展情况,讨论以往问题,了解现存问题。

4.3.2检查试验档案文件夹、研究人员简历。

4.3.3监查知情同意书签字日期与入选日期、签名情况。

4.3.4检查受试者原始记录,将CRF与原始记录核对,标出疑问数据,请研究人

员确认或更正,检查重点

4.3.4.1入选、排除标准,有无违反方案要求。

4.3.4.2是否按入组时间先后分配受试者随机号码。

4.3.4.3受试者是否按规定要求进行评分与试验室检查,有无拖延或遗漏。

4.3.4.4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可辨认性、合理性。

4.3.4.5记录前后的一致性、有无矛盾或遗漏。

4.3.4.6实验室检查结果,尤其是异常结果的记录和追踪情况。

4.3.4.7安全性数据及记录,确认有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4.3.4.8不良事件的处理是否附合方案要求。

4.3.5与研究人员一起回顾问题,监督和检查解决的。情况。

4.3.6对集中的问题,与研究人员一起复习试验的规定和要求,必要时重点培训有关规定。

4.3.7试验药品的检查

4.3.7.1检查药品的保存和记录情况。

4.3.7.2核对药品数量,与记录的数量是否一致。

4.3.7.3检查盲底信封。

4.3.7.4受试者实际用药情况,是否与记载的一致,并符合方案要求。

4.3.8受试者提前中止情况和记录,完成相应的检查和跟踪。

4.3.9更新信息和资料,与研究者交流其他医院的情况和经验。

4.3.10研究用品、表格数量的检查,以保证其供应。

4.3.11研究人员及职责有无变化,研究设施有无变化,实验室正常值是否更新。

4.3.12其他情况

4.3.13结束访视

4.3.13.1在离开之前,总结本次监查的结果和情况,与研究者再次确定此次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重申各项管理要求,询问试验中有无其它需要。

4.3.13.2在监查情况记录表上登记,请研究者签字并注明日期。

4.3.13.3预约下次监查的时间,感谢配合与付出的时间和工作。

4.4报告和跟踪

4.4.1完成监查访报告,定期上交临床医学部。监查报告的内容根据试验的不同阶段、监查工作的重点和工作程序而定。

4.4.2每周召开本地区(城市)项目组会议,由临床主管或临床监查员轮流主持,讨论各医院情况,交流和解决问题,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并进行书面记录,每月3日前上报临床医学部,以便其全面掌握情况。

4.4.3将取回的药品、物品、CRF表等按规定保存或寄回公司临床医学部。

4.4.4更新公司的各项试验跟踪表格,如研究进展汇总表、就诊情况分类表等。

4.4.5跟踪未解决的问题,直到在规定的时间内有了结果。

4.4.6与地区经理或其他部门协调。

4.4.7及时反馈临床医生对产品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