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鹧鸪天丘崈,鹧鸪天的意思,鹧鸪天赏析 -诗词(13篇)

发布时间: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

描写六七月份的古诗词 1

晚归

行行倦游客,夜半独归者。

柳外随凉月,雨后街灯下。

风逐花香冷,去去流光泻。

歌梁已契阔,舞庭渐离舍。

幸是芳音多,朋俦应未寡。

世事岂难涉,寄语人不假。

振衣驱远道,兰芷盈一把。

梦醒

无觅春草句,何能赠俦匹。

急促搜枯肠,忽醒感萧瑟。

坐起望空冥,明月照如一。

思君九万里,夜夜复日日。

深红伤心色,青翠掌中疾。

今夜君入梦,芳意淑汩汩。

风起心在云,风沉心露密。

此间波澜阔,执手同隐逸。

绿石谷

水似游龙绿石堤,摇波飞涧过桥西。

萦回夹岸如椽笔,勾勒青葱在谷溪。

无题

独立桥头听雨声,连绵语细类多情。

自嗟不及流波影,荡漾江风向远行。

吟诗

未有才情累美人,探寻绮思语难新。

可怜不及诗家好,每道吟成瘦两斤。

己亥夏夜答赠狐公子

楚江云外寄相思,月下凭栏感绪飔。

沈水纵然千里远,鸥心久作十年期。

沉浮世事同光怪,唱和生涯共陆离。

莫道明朝空度日,年来检点几萝诗。

端午

五色绸丝系腕时,青青艾叶绿门垂。

蒿香不似粽香好,角黍未尝无有诗。

菜艾

一径葳蕤草木香,端阳和露浸衣凉。

呼朋欲辩蒿真伪,燃烛轻分叶狷狂。

艾虎悬门镇邪祟,今兹避世绝沉湘。

妆成窈窕青娥女,却怕纤腰招楚王。

雨后

雨后燕声衔翠来,殷勤唤我绮窗开。

匆匆不及投青眼,已向柳阴深处回。

随感

芸窗雨线殢鬖鬖,小阁惊眠久不堪。

春去无痕幽梦短,夜阑多感束书惭。

羁缠世事时添一,流转生涯复再三。

酒薄才知何足较,坐看水尽失天南。

燕河生辰有寄

知卿性本真,淑珍冠众芳。

悠悠咏絮才,劳劳育英忙。

燕京多美女,卡利俄佩昌。

清风亦多情,夏夜递心香。

相思无日夜,浩浩比云长。

畅饮竹叶青,趁醉入仙乡。

【如魚水】

澹影依依,暝煙裊裊。雨後水色彯蕭。岸柳枝搖。扁舟輕過溪橋。漸遙遙。雲流去,鶯燕飛高。悵惘處、猶憶佳人,幾回凝佇在湘皋。

心已亂,夢難邀。空度歲月朝朝。靜聽謳謡。花開花落千遭。正無聊。風暗起、萬裏清寥。待何日、極目江天共語,素袂燦霞飄。

新綠連塘,錦霞映目,恰似碎雨瀟瀟。岸柳風搖。啼鴉聲裏雲橋。水波遙。春紅絮,望中飛高。者眼底,如許清和,奈何心又向東皋。

人別後,月曾邀,無語悵惘朝朝。夢裏童謠。時時猶憶千遭。意蕭聊。難忘卻、向晚寥寥。夕陽處、寂寂韶光易老,蝶逐落花飄。

赠染素衣

一夜风凉又忆君,拈花研墨绘湘云。

忽生浮梦三千里,如絮昏懵琴上纹。

楚儿警察说我的梦是忽悠一圈收回来,骗一首诗。然后徐知常法官说又不是第一次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建议“始”改“又”。这是评诗的。节奏吗?感觉我正被忽悠。

【端午】

五色绸丝系腕时,青青艾叶绿门枝。

蒿香不似粽香好,角黍未尝无有诗。

【沁園春】

永夜風涼,閑階影寂.玉笛聲沉。正月華如練,霄空朗照,纖雲悄度,滿院蕭森。桂樹先愁,孫枝繚亂,印上西窗情不禁。離人遠,對銀燈癡語,寒蜇初吟。

餞春未免成喑。去無跡,何時得信音。問故人知否,醉醒瑤席,深更惆悵,寥落如今。無限情懷,幽詩漫與,不耐孤眠心上尋。有紅葉、記流年夢好,抵掌觀臨。

清平乐咏荷

凌波映水,滴露清凉泪。风动莲塘珠玉蕊。香漫扁舟人未。

几回独对霞红,一痕孤寂云空。浮梦三千都去,此情不坠尘中。

【减字木兰花】

丝巾在手,粉面含娇轻掩口。折柳依阑。翘首江边向远看。

扁舟归未。不耐愁心临逝水。岸上青杨。因染相思绿意长。

种花

海棠深睡倚香腮,对月倾樽浮梦来。

醉饮千觞空度日,不如花种小楼台。

梦游

坐对银灯久,神思恍出尘。

寻幽蒲草去,渐觉夜香醇。

一角晶帘在,几回庄梦嗔。

等闲云路里,谁是倚阑人。

老父

园中又见小苖新,老父勤耕除草频。

遥想秋收香玉米,悯农最爱是慈亲。

河傳

思緒。風縷。夜闌羈旅。月落幽窗。花浮蜜意,燈前漸暖衷腸。篆煙香。

當時一別芳菲路。都歸去。繚亂斜陽舞。經年夢裏,嫵媚春色桃腮。兩無猜。

【定风波】绿石谷

一片轻阴过翠禽。几声鸣唱向云深。小径曦光花易得。倾仄。平林漠漠有清音。

绿竹山间谁共坐,无和。明溪着意浅深吟。石涧临风凝伫久。回首。青苔屐齿结欢心。

如鱼水

新绿连塘,锦霞映目,恰似碎雨潇潇。岸柳风摇。啼鸦声里云桥。水波遥。春红絮,望中飞高。者眼底,如许清和,奈何心又向东皋。

人别后,月曾邀,无语怅惘朝朝。梦里童谣。时时犹忆千遭。意萧聊。难忘却、向晚寥寥。夕阳处、寂寂韶光易老,蝶逐落花飘。

题李煜

昨夜楼台昨夜风,千年往事一望中。

林花浸润鹃啼色,输与人间血泪红。

菩萨蛮答燕河

清宵梦醒愁如雪。伤心无觅窗前月。敧枕怕相思。相思人未知。

晓风生槛外。吹老花枝在。回首远山低。星随树影移。

夏日

湖上清凉漾碧痕,扁舟一叶动莲根。

晚烟深处鱼灯老,输与伊人香梦惇。

【風入松】

芙蓉花底夢曾酣。雙燕剪窗南。斷雨殘雲歸去後,空相覷,垂柳毵毵。獨向小亭凝佇,莫隨幽蛰呢喃。

一池月色水天藍。憶舊味肥甘。零亂風前風語冷,千般事,無計先佔。愁到眉峰倦客,淚涟永夜春衫。

春心

晓风清翠拂幽竹,鸟语温馨透琐窗。

踯躅春心怅望极,不如归去隐三江。

鸟鸣

一窗清脆报天明,我着青裙迤逦行。

梦里莺声频到耳,不如晓径探卿卿。

春归

东君脉脉正相别,夜半无声解落花。

凉月不知春梦短,清宵还照玉人嗟。

来曾有信梅枝发,归欲乘风云路遐。

往复尘寰应未老,天边倚看雨丝斜。

菩薩蠻

清泉石上叮咚曲,煙溪空谷靑山綠。木葉碧田田。相言抵掌前。

紅裙藤絆住。黃葛鳥飛去。花好疊幽蹊,蝶蜂眉眼低。

窗上

挑灯拥读茜纱坚,都见飞蛾正扑翩。

暗惜飞蛾犹抱死,不如人事费周旋。

春鸟的古诗 2

1、《白鹿洞》唐朝·王白贞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2、《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代·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5、《清平调·其一》唐朝·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6、《元日》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7、《春日》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8、《登科后》唐朝·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9、《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忆江南》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鹧鸪天,鹧鸪天丘崈,鹧鸪天的意思,鹧鸪天赏析 -诗词 3

1、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4、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5、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6、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7、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8、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9、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多登台。

10、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11、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12、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13、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1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6、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17、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18、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19、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20、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21、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22、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23、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24、缃�

25、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26、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27、苦凋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2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9、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30、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32、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3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35、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

36、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37、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

38、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桥头。

39、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0、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41、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4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3、处处春光好,村村气象新。

44、室有惠崇山水,人怀与可风流。

45、漫步半月溪畔,徘徊六角井傍。

46、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

4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48、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49、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

50、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小学语文必背古诗 4

1、《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8、《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9、《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0、《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2、《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3、《江南》

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4、《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5、《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6、《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17、《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8、《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9、《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0、《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1、《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2、《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3、《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4、《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5、《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6、《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7、《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8、《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29、《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0、《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1、《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2、《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3、《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34、《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5、《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36、《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钓,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7、《悯农·其一》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8、《悯农·其二》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39、《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0、《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1、《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2、《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3、《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4、《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45、《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6、《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7、《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8、《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9、《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50、《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描写六七月份的古诗词 5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长恨歌

白居易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6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注释

⑴赋得: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⑵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⑶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⑷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⑸晴翠:晴空下一片先翠的野草。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连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点染古原景色。

⑹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原文翻译及赏析 7

【原诗】:

赋得①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②原上草,一岁一枯③荣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⑤侵⑥古道,晴翠⑦接荒城⑧。

又送王孙⑨去,萋萋满别情⑩。

【作者简介】:(单独成文,请打开查看)

【写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未满16岁。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不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注释】:

①赋得: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②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原:原野。

③枯:枯萎。

④荣:繁荣茂盛。

⑤远芳:草香远播。

⑥侵:侵占,覆盖。侵古道:延伸到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⑦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⑧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连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点染古原景色。

⑨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⑩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翻译】:

碧绿茂盛的春草,欣欣向荣,绿遍了原野,绿遍了大地。尽管在秋冬季节枯萎匍伏,一到春风吹来时立刻恢复了勃勃生机。

漫天的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光烧尽,春风吹拂,它又醒过来,给大地披上绿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春风习习,它的芳香漫在通向远方的古道上,晴日普照,它的翠色连接着荒芜的古老城墟。

又有人正送自己的朋友远去,春草萋萋,彷芬渤渎死肭楸鹨狻

【翻译二】:

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

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

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

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简析】:

这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野草离离,生生不已。离离是生长的态势;岁岁枯荣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蕴是规律和永恒。

然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续的。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烧,在毁灭与永生的壮烈对比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野火焚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则言其无所不往,势不可阻。

诗的前四句侧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如此的野草,才有资�

尾联扣送别之意,“又”字暗示离别乃古今人事之所难免;别情如春草萋萋,亦人之常情。故前人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之叹,后人亦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赏析】:

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小学语文描写春天的古诗 8

1、《咏柳》——贺知章(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绝句》——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江畔独步寻花》(选一)——杜甫(唐)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6、《春夜喜雨》——杜甫(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7、《渔歌子》——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8、《滁州西涧》——韦应物(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9、《竹枝词》(选一)——刘禹锡(唐)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0、《乌衣巷》——刘禹锡(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2、《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3、《忆江南》——白居易(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4、《题都城南庄》——崔护(唐)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5、《清明》——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6、《江南春》——杜牧(唐)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7、《惠崇—春江晓景》——苏轼(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8、《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宋)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9、《春日》——朱熹(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0、《游园不值》——叶绍翁(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1、《村居》——高鼎(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归。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2、《春晓》————孟浩然(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3、《晴景》——王驾(唐)

雨前初现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疑是春色在邻家。

2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5、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6、春望——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7、约客——赵师秀(南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8、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9、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0、浣溪沙——苏轼(宋)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发唱黄鸡。

31、月夜——刘方平(唐)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32、破阵子——晏珠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时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33、浣溪沙——苏轼(宋)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9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xx年12月版:第355页

赏析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译文 10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春鸟的古诗 11

1、《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登池上楼》

南北朝·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3、《苏溪亭》

唐·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4、《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南北朝·谢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5、《春运》

唐·杜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6、《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7、《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8、《寄左省杜拾遗》

唐·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9、《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0、《入若耶溪》

唐·崔颢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原文翻译及赏析 12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唐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相关赏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而通篇几乎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

鹧鸪天,鹧鸪天丘崈,鹧鸪天的意思,鹧鸪天赏析 -诗词 13

元、明、清各个时期,除了有茶诗、茶词之外,还增加一个新品种,即以茶为题材的曲,尤其是元曲,最为盛行。

(1)元代

这个朝代时期不是太长,而且崇尚武功。所以比之唐宋,咏茶的诗词人要少得多。

元代的咏茶诗人有耶律楚材、虞集、洪希文、谢宗可、刘秉忠、张翥、袁桷、黄庚、萨都剌、倪瓒、李谦亨、马臻、李德载、仇远、李俊民、郭麟孙等。

①元代的茶叶诗词体裁有古诗、律诗、绝句。并出现一个新品种:元曲。

古诗如袁桷的《煮茶图并序》、洪希文的《煮土茶歌》。

律诗如耶律楚材的《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这首律诗的七首诗,都用了茶、车、芽、赊、霞的几个韵写成,别有风味:第一首:“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

第七首:“啜罢江南一碗茶,枯肠历历走雷车。黄金小碾飞琼雪,碧玉深瓯点雪芽。笔阵陈兵诗思勇,睡魔卷甲梦魂赊。精神爽逸无余事,卧看残阳补断霞。”

绝句有马臻的《竹窗》、虞集的'《题苏东坡墨迹》等。

元曲元代盛行元曲,因此茶也就进入了这个领域,如李德载的《喜春来,赠茶肆》小令十首,节录如下:

一、茶烟一缕轻轻扬,搅动添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胜维扬。非是谎,下马试来尝。

七、兔毫盏内新尝罢,留得余香满齿牙,一瓶雪水最清佳。风韵煞,到底属陶家。

十、金芽嫩采枝头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间无。君听取,声价彻皇都。

②元代茶叶诗词题材亦有名茶、煎茶、饮茶、名泉、茶具、采茶、茶功等。

名茶诗有虞集的《游龙井》诗。这首诗把龙井与茶连在一起,被认为是龙井茶的最早记录。“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苏葡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嗽。”

诗中提到该茶为雨前茶(不取谷雨后),香味强烈(如苏葡,即?d子花那样的香气)。龙井泉水也很清美,你瞧!青翠的群山映照在瓢水中(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

此外,有刘秉忠的《尝云芝茶》诗,李俊民的《新样团茶》诗等。

煎茶诗有仇远的《宿集庆寺》诗:“旋烹紫笋犹含箨”。谢宗可的《雪煎茶》诗:“夜扫寒英煮绿尘”。

饮茶诗有吴激的《偶成》诗:“蟹汤负盏斗旗枪”。

名泉诗有郭麟孙的《游虎丘》诗:“试茗汲憨井”。

茶具诗有谢宗可的《茶筅》诗。

采茶诗仇远诗:“自摘青茶未展?纭奔BR>茶功诗耶律楚材诗:“顿觉衰叟诗魂爽,便觉红尘客梦赊”。

(2)明代

明代初期,社会经济曾有过一个比较繁荣的局面,但在茶叶诗词的发展上,明代未能达到唐、宋的高度。写过茶诗的诗人,主要的有谢应芳、陈继儒、徐渭、文徵明、于若瀛、黄宗羲、陆容、高启、袁宏道、徐祯卿、徐贲、唐寅等。

普洱茶的五言诗

普洱茶的五言诗

咏普洱茶

王兴麒(云南·昆明)

嫩绿邀春焙,余甘浃齿牙。

神清非澡雪,普洱誉仙家。

普洱茶

万栋才(云南·昭通)

瑞草翠南天,春尖煮矿泉。

绿波涤俗事,芳茗溢长轩。

客来茶当酒;

普洱满腹香;

朝朝入君口;

弃酒不思量;

天下名茶多;

普洱美名扬;

茶叶何其多;

普洱绕梁香;

普茶吟:普洱茶诗

普茶吟:普洱茶诗

许廷勋(宁洱生员)

山川有灵气盘郁,不钟于人即于物。蛮江瘴岭剧可憎,何处灵芽出岑蔚。

茶山僻在西南夷,鸟吻毒闵纷胶葛。岂知瑞草种无方,独破蛮烟动蓬勃。

味厚还卑日注从,香清不数蒙阴窟。始信到处有佳人,岂必赵燕与吴越。

千枝峭茜蟠陈根,万树槎芽带余蘖。春雷震厉勾渐萌,夜雨沾濡叶争发。

绣臂蛮子头无巾,花裙夷妇脚不袜。竞向山头采拮来,芦笙唱和声嘈赞。

一摘嫩蕊含白毛,再摘细芽抽绿发。三摘青黄杂揉登,便知粳稻参糖核。

筠蓝乱叠碧燥燥,楹炭微烘香馞馞。夷人恃此御饥寒,贾客谁教半干没。

冬前给本春收茶,利重逋多同攘夺。土官尤复事诛求,杂派抽分苦难脱。

满园茶树积年功,只与豪强作生活。山中焙就来市中,人肩浃汗牛蹄蹶。

万片扬簸分精粗,千指搜剔穷毫末。丁妃壬女共薰蒸,笋叶腾丝重捡括。

好随筐篚贡官家,直上梯航到官阙。区区茗饮何足奇,费尽人工非仓卒。

我量不禁三碗多,醉时每带姜盐吃。休休两腋自生风,何用团来三百月。

(光绪《普洱府志》)

《普洱茶山春曲》普洱茶诗

普洱茶山春曲

于生(云南·昆明)

一叠清波一叠云,青岚绿雾卷红裙。

山泉玉笛鸣春鸟,领悟春吟脱俗人。

咏普洱茶

咏普洱茶

文若(云南·昆明)

天下茶乡第一村,茶名普洱久传闻。物饶地利千山碧,时泰民康万户春。

雅友相邀芬远逸,佳人对饮味犹真。何须远学仙家术,信手一杯便出神。

注:唐宋以来历代文人都视茶为“雅友”,苏东坡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

赞普洱茶:二首—普洱茶诗

赞普洱茶:二首

王坚(云南·思茅)

普洱古城锦秀乡,名茶载誉五洲扬。

春尖品饮一杯少,三碗搜肠味自芳。

名茗质优件件珍,诸多品种味温馨。雪兰长寿能高寿,益肾螺春葆回春。

云雾马登无污染,玉芽王冠散芳芬。板山高峻雄风振,普洱茶乡处处新。

注:雪兰、长寿、益肾、螺春、云雾、玉芽、王冠,皆名茶。